第611章 华工

这时候的截肢手术不用再多形容。

蔡锷作为梁启超的学生,经常发电报询问其军政策略。

李谕说:“我是希望你们再开拓点视野,这些钱肯定用得上。”

梁士诒这一招挺有智慧,因为以民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派遣部队直接参战,单单后勤费用就拿不出来。如果以工代兵,不仅有实质性作用,解决英法燃眉之急,还容易为协约国所接受;华工拿英法给的工资,北洋政府不用掏钱,同时能够获得战胜国的种种权利。

华工大部分不懂英文和法文,所以又挑选了400名充任翻译的学生。按道理400个翻译不太够,但实在找不出更多了。

庄士敦说:“老师?”

这些华工中大概有4万受雇于法军,10万受雇于英军,还有1万此后受雇于美军,分散在100多个营地工作。

李谕带领学生准备开发出闪光灯泡:原理不复杂,就是将铝和镁缠绕的灯丝放置在充了氧气的灯泡中,然后通过电子打火点燃。不仅避免了烟雾,而且小巧方便很多。不过这种灯泡仍然是一次性的,使用完后需要更换。

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上前线,后方的工业、农业、运输业随之出现人手严重短缺的现象,急需从国外输入大量劳动力,以维持战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虽然有些理想化,如北洋政府在战后可享有与英法列强同等之权利,——想想就不可能。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以工代兵的谋略不失为民国外交的最佳选择。

他对郭应麟说:“你告诉所有赴法学生,临走前去校务处每人领取200大洋。此后我会通过留法勤工俭学会定期汇款。”

他们会与华工一起先乘船前往温哥华,然后乘火车到达美洲东海岸,继而坐船去法国。

李谕说:“都是自家学生,应该的。”

“感谢您的尊敬,”庄士敦说,“总不会李谕先生也要亲赴欧洲?”

庄士敦说:“此前您可是在北洋的学校教授过测绘学。”

郭应麟感激道:“校长不用担心,那边会管吃住。”

郭应麟说:“我们就是做做后勤,不会上前线。”

这是英国人自己说的,不是故意抹黑阿三。

虽然经过苏伊士运河抵达法国马赛也是条重要航线,但是地中海早就被德国潜艇封锁,非常危险。

华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快就得到协约国军队一致好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曾说:“华工是世界一流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任务。”

最近他联合一群学生动手搞了个新专利——镁光灯。

这个收入水平,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可以说非常有诱惑力(如果给的少,也没人愿意跑那么远,还是交战区)。

此时国内的一些在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级职员每个月薪水大概四十来元;普通工人辛苦一个月也就十来块大洋。

李谕没想到他连这个都知道,于是说:“理论与实际差得太多了,而且我更多偏向于数学方面的教学,其实关键是我不会为外国军队效力。”

就是照相用的闪光灯。

一战有挺多战地记者,对闪光灯的需求小不了。

李谕解释道:“保密在于加密水平,国内还没啥截获电报的机构,只要密码稍微有一点难度,就不会泄露军机。”

“李谕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庄士敦打招呼道。

此前闪光灯用的是镁粉(同时加有氯酸钾和硫化锑等做成混合粉末),镁在通电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强光,照亮被摄体,同时产生大量烟雾,所以早期一直称呼闪光灯为镁光灯。

但后来他们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就有了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

实际上路途中由于疾病和德国潜艇的攻击,还是死了三千余人。

华工的事迹非常可歌可泣,一战后,大约有11万服务于英法的华工历经磨难,最终回国与家人团聚。

未回国的3万多人中,有近两万死于战火或疾病,其中有名有姓的1874名华工的尸骸,埋葬在欧洲的69座公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