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华工

“那也要注意安全,子弹不长眼。法国有勤工俭学会,我会给他们发电报,照应好你们,”李谕说,然后直接送给他一部便携式照相机,“在欧洲时记录下华工的事迹。”

话说还有不少华工和法国女子结了婚,并且很大一部分是法国女人倒追的华工,最后大概有三千人留在了法国,成了早期侨民。

目前双方在法国前线陈兵四五百万之巨,都准备一击击溃对手。

他们花了一周就完成了实验,并且做了很多样品,通过测试挑出最好的配比。

李谕说:“还没问你的名字。”

按照英法给的合约,华工需要出国工作五年,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可以获得5法郎日薪,差不多相当于两块大洋。

其中一半用于支付食宿、医药,每个工人每天实得2.5法郎,也就是一块大洋。

李谕说:“如今护国军与北洋军也打了起来,很多事情不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英方能够对华工和学生友善一些。”

这些人不同于曾经的留学生,——过去留欧费用高得可怕,留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

但对于一些流动场景,来不及架设笨重的照相机时,小型便携式相机加便携式镁光灯就可以派上用场,所以它只要一经推出,绝对可以把镁粉彻底替代掉。

李谕道:“从军就不必了。”

庄士敦说:“先生不用对此担心,前线需要的是强壮健康的工人,他们不会受苦,毕竟不是百年前的奴隶贸易。只不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旅途会有大部分时间漂在海上,晕船难以避免。”

“原来是这样,”李谕知道一战华工的事情,“你是作为翻译?”

梁启超非常关心护国军的情况,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实际参与到前线的决策指挥中。

在这一指导策略下,15万华工奔赴西欧战场,在一战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那名学生说:“不久之后我将前往威海卫,与众多华工共同登上前往法国的轮船。”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庄老师,你好。”

华工大部分在山东招募,民国时期山东发生过好几起灾情,很多人家里非常困难,所以在被通知后,报名十分踊跃。

而一战后很多留法学生出身没有那么富贵,他们大多要勤工俭学,所以深知生活疾苦。一战也算第一次大规模打破了留欧学生属于有闲阶级的传统。

但它有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就是那团烟雾。

李谕还是专心去大同大学开几场讲座。

李谕说:“老师是个尊称。”

众所周知,一战是战壕的战争,而华工是挖战壕的绝对好手。英国外交部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把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工人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比英国人还高。

护国战争整体打得比较顺,尤其后来贵州、广西等地加入后,形势基本上彻底倒向了护国军一方。

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十三姨曾经用这种灯拍过照片,还吓了黄麒英一跳。

北洋政府离不开英美的支持,但又没有能力参战,于是梁士诒提出了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策略:以工代兵。

李谕后续把这项专利先注册在京城,然后再注册到美国。

“先生不去最好,”庄士敦说,“从传回的讯息看,那里已经成了人间地狱。前线部队损失非常惨重,此前与泰坦尼克号一起建造的几艘大船,如不列颠尼克号、毛里塔尼亚号游轮全部被军队征用为医疗船。我从私人渠道获悉,船上的很多伤兵情况十分惨,大量需要截肢。”

这并非华工第一次出洋,此前华工在俄国的成绩非常耀眼,可能就是因为此前的优秀表现,让英法乐于在中国招募华工。

这一年后,英军取代法军成了西线主力。

相对于英国人高高在上的种族主义,法国人对华工歧视较少,法军官对手下的华工态度比较民主,对华工的生活习惯也较为关切。

李谕说:“真正的噩梦只怕还没有到来。”

上海学生较多,义务赴法的不少,大同大学便有数十名,李谕自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