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中国公学

日本人还把自己当“仙岛”了。

秋瑾默念了一声:“中国女报。”

唐绍仪说:“听说是个叫做森下博的日本人。”

李谕一惊,这不就是后世的“赊销”嘛,经营手段很有一套啊!

有人去药店问:“我肚子疼,腹泻,还浑身乏力,好像是中暑了,该怎么办?”

中国公学现在的临时校舍看着就挺旧,面积不大,但已经有了三百多学生,以目前的办学规模看,不算小。

秋瑾毅然说:“我已下定决心,绝不会再收满人一点好处。”

李谕同样表示可以出剩下的三成股份。

这几天李谕在天津也看到了曾经在上海看到的那个日本“仁丹”广告。

李谕在这儿见到了秋瑾,还有回国的马君武。

端方笑道:“帝师果然热衷教育事业。”

而且五年之后说不定英国或者荷兰、丹麦的航运公司就会接过来,尤其英国这种最重视海权的国家。

李谕当然知道,回了绍兴她就很可能死在那里了,于是连忙说:“秋瑾姑娘,我尊重你巾帼不让须眉的英豪之气,但你自己也说了要心中有大义。中国之大,哪里不是家?为什么非要回小家?”

对于拜耳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优惠条件。

此后“仁丹”广告遍布大街小巷,通过对画像上那个军官头像的细节调整,就成了日本内部的指路暗语。

好家伙,社区团购的雏形?

李谕好奇道:“谁搞出来的这副药?”

李谕笑道:“我来看看你们的校舍。”

李谕说:“大人一定要小心倾销,我总感觉日本人别有所图。”

所有的事情都靠袁世凯肯定不行,他只是北洋大臣,南洋那边的事情难以插手,而南洋恰恰又是工商业更发达的一片地区。

“李谕先生,”秋瑾惊讶道,“怎么是你?”

“是苏戡啊,正好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李谕先生。”端方说,然后又介绍给李谕,“这位是郑孝胥,字苏戡,是我的左膀右臂。”

第二天,一个中年人来找到端方,进门说道:“制台大人,您终于回来了。”

李谕趁热打铁:“上海是最开化之地,姑娘又有志于中国之女权,不如我在这里给你出钱办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的杂志,伸张女权,为女子开智,就叫《中国女报》,如何?”

端方没啥好说的,建就建吧,但地租按照上海租界外围的价格,然后稍稍打了折,200两一亩,税金则按照进口关税的六折。

李谕虽然不知道“仁丹”以后的作用,但考虑到自己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就是不希望他们赚中国人的钱,尤其在这个时候,反正得想办法搞一搞他。

慈禧算是给李谕做的工业一事同样做了最大的支持,今后方便了很多。

唐绍仪说:“我派人打听过,森下博没有什么复杂背景,就是个普通商人,至于所谓的‘仁丹’,也是他仿制的一款在宝岛的药物。疏才兄弟不用担心,这属于中药,在市场上日本人不可能是他们老祖宗的对手。”

几天后,在上海他们见到了拜耳代表。

“端方?我不要满人的钱!”秋瑾愤愤道。

拜耳的代表此前与上海租界以及青岛租界通过气,基本同意了在上海建厂的决议。

简短寒暄后,郑孝胥说:“制台大人,上海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留日学生,他们自发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中国公学,但资金运营困难,正寻求帮助。”

“秋瑾姑娘。”李谕给她打招呼。

而且上海辐射能力明显更强,整个长江流域几乎都可以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