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好穷的音乐家

这事吧,说起来很有趣,在那个十年特殊时期,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为了防止冲昏头脑的红色小将们把珍贵的交响乐音乐总谱付之一炬,也为了让西方色彩浓郁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可以正常演奏,刻意编造了不少故事。

教授们脑子很灵活,专门写了一本《音乐的故事小册子,作为普及读物,到处发行。

小册子中把音乐家们塑造成了出生寒微、穷困潦倒的贫下中农形象;至于一些家境的确好、不能说太穷的,就加上各种身残志坚的悲情人设,创作的音乐也都是为了歌颂被压榨的平民。

就连年少成名、花天酒地的莫扎特都被描写成了“无钱治病、英年早逝”……

反正让你看了就同情得内牛满面那种。

于是乎,音乐家阶级被成功划为“贫下中农”,作品顺势广为流传,贝多芬直接成了服务劳苦大众的文艺标兵。

再然后嘛,不知道为啥这些故事混入了小学教材里,导致不少人误以为那些大音乐家们是真的穷困潦倒。

长大后,当李谕第一次看到大钢琴家郎朗生活如此优握,还有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后十分震惊:弹钢琴的不都很穷吗?

后来才知道,能学得起钢琴的家庭那才是真有钱的好不好!和吹口琴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说。

真实历史上的贝多芬、莫扎特,当然都是很有钱的。

贝多芬可能年少时期有点清贫,但人家成年后吸金能力非常强。他有一个学生,是奥地利的公爵,皇帝的堂兄弟!给这种人授课,收入怎么会低。

至于莫扎特,后来奥地利曾经公开过他十年间的账单和收据,揭开了他“穷苦”生活的真相:收入至少是普通人的400倍!

莫扎特在首都维也纳核心区域七个房间的大公寓,还有私人台球桌、理发师、专门的马车位。

真是太穷了,穷得让人忍不住流泪!

另外,海顿、舒伯特、李斯特等其他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不遑多让。

李斯特直接是“流量巨星”,他演出的时候,疯狂的女粉丝直接把珠宝、钞票往台上扔,开演唱会和开提款机似的。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对当年受伤的幼小心灵的安慰。

而眼前来赴约的古斯塔夫·马勒,三年后创下过一个半月演出挣了一万美元的壮举。

他目前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并且拥有艺术总监这个非常有声望的位置。

卡尔见到古斯塔夫·马勒很开心:“听说后天你会指挥一场盛大演出,皇储斐迪南大公都会亲临歌剧院。”

马勒说:“是的,这场演出采取的是受邀制,我专门给你带来了几张邀请票。”

卡尔非常感激:“实在不知道如何感谢。”

马勒笑道:“您平时的馈赠已经足够之多。”

卡尔又为李谕和马勒作了介绍,马勒颇为惊讶:“东方神秘的科学巨子!我想我明天必须再给您带几张票,如果斐迪南大公知道您也参加,一定非常高兴!”

由于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茜茜公主的丈夫对科学界同样十分重视,所以整个奥地利对科学家还是十分尊重的,只不过维也纳的科学氛围确实比不上柏林、伦敦浓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