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最好能有初高凭。

李谕在京津两地的《大公报以及上海的《申报都发了告示,很快就收到了回应。

谢煜希拿着一封上海来信找到李谕,“这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来信,他提到自己的学生对中国自己的企业非常上心,尤其是听到你的名字后,全都要求应聘。”

李谕喜道:“圣约翰大学?太好了!”

如今听过圣约翰大学这名字的国人应该是凤毛麟角了,更别说知道这所大学的具体细节。

但这所大学在民国时期可是号称“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

很多民国时期的大人物都毕业于此校,就比如“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宋家的宋子文、着名学者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民国才女张爱玲等等。

圣约翰大学十分注重英语教学,规定所有科目除国文一律采用英语教学,校园内也要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圣约翰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教学的学校。

该校的学费非常高昂,民国时期,每学期学费高达两百多银元。所以考入圣约翰大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学生回家的汽车便会在圣约翰大学校门口排起长龙,这在旧上海也是一个奇观。

放眼国内,目前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质量绝对是数一数二。

校长卜舫济是个美国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所以与谢煜希先取得了联系。

圣约翰大学基本也是从他手里壮大起来,他一直当了五十多年校长。

此人实行“政教分离”,也就是政治与教育分离,主张学生不应该过问政治,反对以学校为政治运动的发动中心。

虽然学生的热情很难压制,不过从后世的眼光看,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

毕竟学生太热血,太容易被扇动,万一成了愤青就坏了。

不仅圣约翰大学,蔡元培此前任教的南洋公学学生也非常希望助力民族企业。蔡元培更是对民族产业非常热衷,亲笔给李谕写了信。

李谕多少有些受到鼓舞,都是些有干劲的年轻人。

此时但凡受过一点教育的国人,大都比较有爱国心和上进心。

知耻而后勇嘛!

李谕不愿拂了他们的意,决定动身去趟上海。

每每这时候都感慨要是有高铁该多方便,后世的京沪高铁几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却要花几天坐轮渡。

从京城坐火车抵达天津塘沽港时,唐绍仪临时截住了李谕。

“我听菊人兄提到,你要开设工厂,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天津北洋。”唐绍仪道。

李谕笑道:“我当然记得,后续汽车和无线电产业的第一分厂就会放在天津!”

天津是北洋的大本营,甚至相对来说还要安全一些。

以后在上海还需要再设一厂,以作为呼应。

有了承诺,唐绍仪才“放”李谕上了船。

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与蔡元培一起来码头迎接了李谕。

南洋公学是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前身,圣约翰大学也不简单。虽然被撤销,但它的各个院系并入了各大名校,比如:

新闻系和外文系、系部分、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

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

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也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系部分、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都是现在响当当的985、双一流名校。

“李谕先生,对了,应当叫你院士先生了!”蔡元培上前欢迎说,“再次见面,实属荣幸!”

李谕笑道:“校长不用这么客气。”

蔡元培给他介绍了旁边的卜舫济,“卜校长也一向重视教育,如今圣约翰大学培养的学生可谓供不应求。”

美国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再搞英国的殖民那一套晚了,所以算是比较高明地重视起了教育,希望能够通过影响中国的年轻一代以便将来影响中国。

所以现在国内搞教育的洋人,好多都是来自美国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