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门面

谢迁又道“张秉宽谶言说陕西地方上将会有地动发生,说得好像还挺严重,都已经过去八九天了,却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李东阳道“若是陕西地方发生,或是需要两三日整理灾情之事,才会详细奏报,估摸再有個两三天就会传来。此事陛下并未大肆张扬,却不知地方上应对如何,一来二去的,只怕会令民间之人对张秉宽的推崇愈甚。”

谢迁笑道“也是啊,现在还都是确有其事,若他将来真要借灾异之题发挥,来个无中生有,谁又能质疑呢不是说龙虎山的张氏要入京怎还没消息”

“快了吧。”

刘健坐下来,在他的案桌上,还有很多的奏疏等着拟定票拟。

却是他好像也无法沉下心去

,他道“宾之,这两日你有闲暇,去翰苑中走走,将陛下有意提举人入阁之事表明,让翰苑中先自行商讨入阁人选。我们三人便不多加意见,一切都随主流意见,他们推举于谁,我们便如何跟陛下上奏,如此最好。”

皇帝说听我们的意见。

我们也不发表意见,我们只是传达陛下您的意思,让翰林院体系的人自行去商讨,看谁比较“德高望重”。

谢迁道“不怕听到我们不想听的人选”

刘健叹道“只怕此等人选,恰是陛下所望,那便不如任由翰林院众属官之意,若势不由人,何必去强迫呢”

我们都已经把一切交给“民意”了,如果翰林院就是要推举我们不想听到的人,就说明皇帝和张周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对我们的自留地,也就是翰林院体系的渗透,已到了选不出一个我们所中意人选的地步。

那还勉强什么

就好像要躺平了,等待政敌猛烈的炮火一样。

李东阳道“料想还不至于如此,我自有主见。”

张周最近倒是很轻省。

年后这段时间,虽然兵部的事情挺忙的,但熊翀和熊绣二人处置得当,上听处目前也只负责边关军务上的事情,临时增加的两名入值上听处成员,一个是户部左侍郎王琼,一个是保国公朱晖,二人也无须经常出入于宫门,跟张周一样,都把上听处的差事当兼职了。

王琼入值上听处,是皇帝提出来的,而朱晖则是由都督府那边“推选”出来的,本来是张懋入值,但张懋以前没事就喜欢倚老卖老,别说是皇帝,连众臣僚看他都有点不顺眼,所以都督府那边不记名的推举,最后是朱晖更胜一筹。

而从推举朱晖入上听处这件事上,也开了个“不记名投票”的先河。

大概的意思是,有资格推举的人,无须让他人知道你推举的是谁,最后计票时也无须公布每个人的得票数,由皇帝作为裁判,也算是最大程度保证了公平。

张懋本以为自己再懈怠,别人还是会把他当成第一武勋,结果一次勋臣之间的推选,他都能落选,他自然心有不忿。

在家里闷闷不乐好几天,过年之后很多人到他府上去拜访,都被他拒之门外。

“父亲,儿过了上元节,就会进研武堂进修,您对儿可还有何嘱托”

张锐最近已经像是个没有病的人,攻马骑射恢复性训练做得很好,这次研武堂招生,他是最早一批报名的。

除了张锐,还有张锐的儿子张仑一起。

父子俩要一起进研武堂进修。

张懋怒气冲冲道“再这么下去,我张氏一门的威势全都没了,你们是奔着学真本事将来建功立业去的,还是为了拉帮结派去的”

张锐道“儿不太明白父亲之意。”

张懋恼火道“若是你也归附了张秉宽,那我们张氏一门,可就彻底完了”

一句话把张老头的真实心境被暴露出来。

他现在是把张周当成敌人了已经不再像当初张周刚崛起时,还想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去收拢张周,甚至可以跟张周平等相处,甚至通过扣押蒋德钟等手段,逼张周跟他合作。

“父亲,要不儿不去了”张锐请示。

“不去,结果会更好吗”张懋坐在那,就好像是在生闷气,“是要怪我张氏无人还是怪张秉宽这小子崛起太快为父这是嫉贤妒能吗如今连京营中的将士,都与为父离心离德入值个上听处,几时轮到保国公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