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门面

年底的京师,显得很太平。

张周升为兵部尚书之后,大臣也只是在最初不适应,觉得张周的出现坏了官场论资排辈讲资历的体制。

但随着张周升尚书后,对于朝中多数事的不管不问,也让大臣觉得,张周的攻击性好像也没那么强,就算张周能干扰的方面再多,也仍旧是在兵部、都督府的那一亩三分地,张周好像还没有直接去跟他们挑起什么太激烈的冲突。

正月初九。

这天朱祐樘于内廷召见了内阁三人,并没有见张周。

年后的第一次召见,朱祐樘跟内阁三人提到了要在内阁增加一人的事情,也只是处于商议阶段,是想听取刘健三人的意见。

旁边立着李荣,如今的李荣别看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但因提督东厂,加上他在宫里的资历极高,以至于他隐约已成为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太监。

“陛下之意,是想替三位阁老分担一些压力,具体用谁,也看三位阁老以及翰苑之臣的推举,陛下都会酌情考量。”

李荣来说这话,会从中折转一层,显得更婉转一些。

刘健三人之前就感觉到,皇帝想把王鏊推进内阁,就算不是王鏊,也可能是程敏政。

皇帝说是要跟他们商议,也只是把话说漂亮一点。

刘健道“陛下,老臣已年老,难以胜任阁部内的差事,还请陛下准允老臣可以回乡颐养天年。”

遇事就请辞,这不但是内阁三人的习惯,朝中大臣也基本都是这样。

大明到中叶,官员尤其是当到正卿、侍郎以上级别的,就算是致仕一般也都是请辞,犯错之后也少有直接追究问罪的,一直到嘉靖年间,君臣的这种“和睦”一直都能保持。

大臣遇到被人参劾,就上奏请辞,已经形成了惯例,为的是不让皇帝为难,既像是在试探皇帝的用意,也是在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朱祐樘道“外面有些不太好的传闻,说是朕只想任用近佞,尤其还提到朕用秉宽的事,朕也不知那些人究竟是何意图,连宗藩都在跟着起哄。朕一早就说过,谁有能力,朕就用谁,秉宽的功勋,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吧”

刘健道“老臣并非有意针对于谁,只是老臣年老体迈”

朱祐樘摆摆手道“请辞的话不必说了,若是刘阁老真的抱恙在身,难以承担朝事,朕会准许你回乡,并会多加赏赐,感谢你对朝堂做的这么多事。但如今不是言退之时,阁臣增加一人,朕不会听取除了尔等和翰苑之外任何人的意见你们把心收回去,只管表明立场。看是否需要增加,或是增加于谁,朕都会采纳的。”

内阁三人本还以为有别的什么大事,结果内廷召见,只说了个要增加阁臣人员的事。

而且皇帝还显得很在乎他们,没有强求之意。

三人回到内阁值房后,谢迁坐在火炉旁,用铁钳夹了一块新式的蜂窝煤进入到铁炉里,笑道“这东西还真是挺管用,怎么烧都不会灭真暖和。”

刘健道“有什么,直说。”

谢迁笑而不语。

李东阳则好似是替谢迁补充一般道“陛下说会听翰苑之臣的意见,可是张秉宽也是翰苑之臣。”

一句话,好像就把问题最关键的一点给点出来了。

张周如今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如果皇帝提出找人入阁,不以王鏊和程敏政的话,那就很可能是想让张周“身兼数职”,反正之前张周已经兼任了翰林学士的职位,把翰林学士变成“大学士”,好像也没改变太多。

上听处也是入值,内阁也是入值,哪值不是值呢

刘健思虑良久后感慨道“陛下对张秉宽,会如此偏颇吗”

言外之意,我们都在防王鏊,防程敏政,也防止别人看到张周崛起,往张周阵营里靠拢。

现在你居然认为,皇帝是想让张周入阁

那陛下还展现出那么兼听的一面干嘛直接明言不挺好

谢迁在火炉之前搓了搓手道“我想宾之的意思是,陛下会在选谁的问题上,听听张秉宽的意见,并不一定是让张秉宽入阁吧”

“嗯。”李东阳点头。

刘健也没明确说就是让张周入阁,说皇帝偏颇,也可以说是皇帝对张周的意见采信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