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40章 梅鹤庭于今死了

他没有提起自己去过隆安寺,提不提的,结果没有两样。方才在殿门外,他听见屋里人轻松的娇声笑语,那是她在他面前,端守着戒备不会出现的姿态。

自打走出隆安寺的那一刻,梅鹤庭便明白了——只要他还出现在宣明珠面前,她便会想起以往,便会不舒心。

这是一个死结。

他弥补不了所有,至少,可让她今后开心点。

寻药之事自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只不过,还是别对她说了吧。

他不能再犯错了。

否则,连这点仅有的信任也会被收回。

“臣,”梅鹤庭颔首,水光隐潋的眸埋得很低,喉咙轻滚,那嗓音便又平稳如初,“这便告退。”

宣明珠打个呵欠点头,没有留他。

梅鹤庭退前,将地上那缕断发纳在袖中,说公主爱洁,我为公主收去。

这莫名的举动让宣明珠哭笑不得,心想见不得地上有落发的一向是他吧,在本宫的地盘上,还这么眼里容不下沙子的。

不过今日的整体收获已经很叫她满意了,且随他去。

返身走到殿门处,又经过那枚避子丸,男人停顿步履。

忍不住多说了一句话:“龙王夜游,臣听说了……宝鸦定是很开心。”

宣明珠愣了愣,反应过来,随口道:“夜明珠不算难找,不应季的萤火虫倒难抓些,不单是为宝丫头,我也觉着怪有意思的。你……这会子可想去瞧瞧孩子们?”

梅鹤庭没转头,脸面向上轻仰一下,可能方才说多了话,嗓音微哑,“今日事急。待过两日,臣想带他们到城中游逛,殿下可否应准?”

“这是自然的,”宣明珠看着那道逆光的背影,“梅卿是他们父亲,抽空多陪陪他们,本宫才高兴。不过卿家自己也要惜身,陛下那头还需尔尽心辅佐。”

“好。”

他是父亲,自然为子惜身。

他是卿家,自当遵主之命。

许是阳光太炙了吧,晒得喉咙都沙哑发疼。好在那腰板子依旧笔挺,利落的玄衣玄裳带起一阵凉风,不食人间烟火,下了逶迤阶梯。

宣明珠闲闲踱到窗边,瞧着那颀长的黑影走远,忽然错觉,半个来月不见,这人好像又长高了几分似的。

再一想,哦,他都二十四了,应该不会长个子了。

宣明珠自笑一声,收回视线不再看了。

大抵,她没对梅长生说过吧,他在她心中最美好的样子,不是琼林宴上,不是洞房烛下,而是那个明明有洁癖却将自己淋了一身墨水的少年郎。

少年在昨日。

梅鹤庭走出行宫,沿山道继续向下。

他从袖中摸出那截断发,与贴身藏放的一根红绳匝匝缠绕在一起,勒得虎口生疼,仍是不放手。

——“夫君替我画眉,我为夫君梳头吧。”

——“梳个白发齐眉吗?”

——“哎呀呀不得了,本宫的小探花郎学会调笑了,不行,这我可得取笔仔细录下。”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不会有人再唤他一声小探花郎。

她的青丝黛眉,再也轮不着他来碰。

“公子。”

等在山石旁的姜瑾见了梅鹤庭下来,在那张静如平湖的脸上观察再三,也寻不出一丝喜怒形色,小声问:“可见着殿下吗?”

“见到了。”

姜瑾咽了口唾沫又问:“公子你,没事吧?”

“能有什么事?”梅鹤庭脸上浮现一个清致的笑容,“飞隼回洛阳,着紧办正事。”

姜瑾应了一声,当先向新腾出来的刺史府方向引路。

梅鹤庭脚步轻悠跟在后头,面含微笑,松开指甲紧抠的左手,满掌鲜血淋漓。

【二更】

当夜,一只黑色鹰隼如一支疾箭飞掠过上京的夜空,飞入宫城,栖在紫微宫金黄琉璃的飞檐鸱吻。

黄福全持拂尘匆匆入殿,将一封卷起的信帛呈在灯下的御案上。

并于皇帝耳边低语,早前留意的那几个暗桩已经除去。

宣长赐点头,看过汝州来的秘信,按信中之言,将梅鹤庭临行前留下的五个锦囊中的头一个打开。

当梅鹤庭无端请求调去汝州时,皇帝自然不放人,却听梅鹤庭长跪进言:

“陛下难道不想在大婚之前,还长公主一个清白公道,昭告天下长公主并非悖逆欺君,而是扶孤弼主的功臣?难道陛下不愿早日平息长公主多年所受的非议,让长公主堂堂正正地以‘大长公主’的身份莅临封后大典?”

这几句话,精准触中了皇帝的隐痛,比起想尽快收服梅鹤庭这个傲物,他对皇姑姑的补偿之心更在一切之上,君臣二人在这一点的共识,皇帝从不怀疑。

是以他赐了梅鹤庭出入无禁的御牌,秘密调入汝州。

锦囊在灯下展开,皇帝取出里头折叠的纸张,眉头便是一跳。

只见上面画着一件龙袍,除此外别无文字。

宣长赐沉思片刻,取下面前的明角灯罩将纸点燃,摇曳的烛影映着那张年轻的脸,平静而冷厉。

“吩咐羽林卫去办吧,干净稳妥些,朕不想皇姑姑回家时,还要为这些事烦心。”

“诺。”

三日后,楚光王的三子云郡王在倚香楼酒后吐言,说自家有一方穆帝传下的宝印,与当今玉玺也差不了许多。这话被有心人捅到御前,龙颜震怒,不待王府那头运作,便下急令搜府,结果搜出了一件五爪金龙袍。

楚光王震惊之余大呼冤枉,声称有人栽赃构陷,然物证在前,其府上下三百余口皆下诏狱。

再三日,宣戬私下屯聚兵械之事被掘出,燕山左右卫、熊渠前卫三营主帅被褫职羁押。

期间,拱卫皇城的鹰扬卫左领军高颂,组兵发动了一起哗变,只是还未攻进内宫门,便被一方突降的人马包围镇服,却是本该跟随长公主离京的北衙禁军主力。

高颂被活捉,交三司严审,供出幕后主使,正是楚光王宣戬。

又三日,兵部左侍郎张松林脱冠请罪,口口声称自己渎职失查,却万万不曾参与此事。可就在这时,大理寺上疏一封,举证兵部代尚书张松林,杀害司天监令华苗新,并意图嫁祸昭乐长公主。

这个六月里,上京的宗室与六衙皆生巨变,臣工人人自危,哗然一片。

待中书两省与御史台终于反应过来,开始上书搅浑水,朝堂上站出一人,却是名不见经传的翰林待诏庸子鄢。

但凡有阁老试探着求情,主张天子与宗亲同气连枝,宜缓赦细查,庸子鄢便甩出一封回驳折子,文脉盎然成峰,广引晋律故典,将对方堵个哑口无言。

那如琢如磨条清缕析的文辞,令内阁隐约觉得耳熟,还有一种被压制的不安。等到左突右进怎么也吵不赢,才猛然惊醒,这哪里是庸状元的口吻,分明是当年江左梅探花之手笔!

可梅鹤庭,他不是不在洛阳吗!

难不成这一切都有他在背后参与——远在百里之外,运筹上京之内,这可能吗?

由始至终,皇帝冠戴十二冕旒,端居御座,任凭庸子鄢出头。

等内阁终于吵不过了,拟旨,擢庸子鄢为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进言,庸子鄢一来年轻不通兵事,二无功绩,甫降高位,恐怕不能服众。

庸子鄢随和地回应:“不巧,下臣祖上曾出过一位左翼将军,讳字褚,曾随晋明帝平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