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买卖!舅舅的相面之术

祁准在盘花市跑了一整天。

从百货商场,到职工小区门口的供销社,再到火车站和轮渡码头边的零售店,各种规模的销售网点都看了。

坐在回平安镇的大巴上,他闭着眼睛满脑子都是大哥洛青山的生意经。

那时味之素生意挣了第一个一万块,洛大哥就大手一挥,要凑满两万块钱去做进口自动折叠伞的买卖。

洛大哥跟手底下铺货的兄弟们分析,进口洋货好卖,独一份的东西好卖,人活着就离不开的东西好卖。

结论就是卖他这个折叠伞绝对是来钱的营生。

洛大哥是这么说的,最终他也做到了。他那一趟跑南方进货起码挣了八万块,刨除借的钱和本钱,一趟净挣六万。

普通工人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个数,洛大哥就花了一个多月就干完了。

祁准摸摸胡茬,再回过头来琢磨琢磨自己脚下这城市。

盘花市是个新兴城市,年龄构成属于青年型,中青年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前来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阶级,才是消费的中坚力量。

总体来说,都是爱排场、讲体面、好享受的消费类型。

然而工人来自五湖四海,自然就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消费习惯也是天差地别。

商品供应众口难调,尤其是服装类,祁准想到这都不免为珍珍表姐捏一把汗。

更要紧的是这里毕竟属于边远地区,商品流通网的终点。

整个市场就这么点大,一个人卖能挣钱,两个人都卖一样的就可能一起饿死,毕竟货源多了一定会积压滞销。

作为八十年代的土著,祁准觉得进口洋货本钱太大、货源地又离得远,运费成本上去了,价格降不下来,在这里一定不好卖。

他就把脑筋动到既是“独一份”同时又是“人活着就离不开”的东西上头去了。

实在想不出……

突然他灵光一闪,玩了一把逆向思维。既然卖进来不容易,那么这里的东西卖出去怎么样呢?

他想倒了一样好东西。

这东西平安镇上到处有的捡,大多数人不稀罕还觉得讨厌,没错,他最想卖的就是煤。

这也跟他在龙江农场生活十年的经历有关。记忆里的农场总是和冰雪、寒冷联系在一起的。

冬天零下四十多度,一瓢热水泼出去,还没掉在地上就成了白色的冰晶粉末,被风一吹就散了。

为了节省燃料,他最长纪录是整个冬天三个月没洗过热水澡,只能用雪干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