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他在盛唐种牡丹 又生 2484 字 3个月前

“苏供奉,不嫌别无他意。”南不嫌足足弹过二十八曲,弹得许多人熬不住困意离去,天已将明,庭院里,只剩他和苏安二人,“此番前来,便是要拜师。”

苏安从南不嫌的手里抢回妙运,道:“你要找的人,我不认识。”南不嫌道:“非也。”苏安道:“你的命,从此牡丹坊照应周全。”南不嫌道:“非也。”

苏安道:“我受不起师名,愿与你终生为友。”南不嫌应声而起,单膝跪地。

蝉鸣凌乱,夏风狂躁。苏安既为能得如此行友而激动,也为幕后的故事惊异。

南不嫌道:“不嫌所欲侍,正是竹西五弦师楼君延。他本扬州座主,然,江州笛师陈桃儿强用声量压人,将五弦逐出主调,竟未招呼,在江州篡改竹西原曲。”

现淮南、江南之人,多从洛阳而下的商旅口中听闻过南北牡丹坊,虽不认血宗,却也赞赏吴音与水调交融之《六郎》,识得中原乐派之兼容并蓄,故而,楼君延从众追崇者中,挑出精通武艺的南不嫌,令其寻至长安拜正统,归持正义。

简单言之,南不嫌一门,想重回江南乐领主之地位,希望能借得苏安之名望。

苏安不得不承认,从未有人,似六月六日的南不嫌这样,掀起他心池的波浪。

一点红香,苏安收南不嫌为徒。

※※※※※※※※※※※※※※※※※※※※

注:龙舟,饰龙的大船,供皇帝乘御的船

杨广《泛龙舟》

舳舻千里泛归舟,

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

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

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

独自称言鉴里游。

亦为古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下》“炀帝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

第100章 犬符

日子过得很快,为授艺,牡丹坊往西横拓了一处院落,建起三道特殊的弧形墙面。一墙凿出竖纹,增强丝类的震动,专供五弦练习指法;一墙凿出波浪,横纵兼具,专供丝竹练习合鸣;又一墙凿进凹洞,聚拢气息,专供音声开嗓。

早秋、中秋、暮秋,从姿势到指法,一月月草木更替,一项项操练风生水起,不少后知后觉的乐户人家,零星又送孩子来,坊里则根据年龄天赋,选择录取。

苏安不仅传承韩昌君的教法,还在姿势上加了反弹,在指法上加了拨片,又推陈出新,在学徒定姿时,让他们听各类弦音,以判断是否归和弦,是否共鸣。

卢兰、秀心和许阔,虽然事务也忙,但都会严格按照排班,轮流来指点校正。

苏安又有胆识,敢拿新的主意,先请七娘为托,县衙市署为障,在方圆几里为自己的学堂造出声势,而后,给梨园里诸多的朋友写了一封言辞诚恳的礼函。

哪位名家有空,提前半月知会,堂中则向永兴坊传时令花作为通告,以私人宅邸聚会的名义,定期举办乐艺交流活动。如此,一方是不便公然在宫外奏曲的梨园供奉官,一方是有心有力精进曲艺,没有门路的贵户,可谓,一拍即合。

原本,扬州竹西弟子借寻人之由,不惜得罪江州陈义门,远赴长安牡丹坊拜师学艺,的确在乐坛引起不小的反响,然而,一旦决心,苏安必有十二分果敢。

他斋戒七日,归太乐拜师父韩昌君,为这座传艺的乐堂求得题字——茂彦

接着,首次乐会,他便请来曹氏父子为师,张昌甫等江南人士为学生,让南不嫌上阵切磋,一时场面何其瑜亮,结束当日,竟就引得全城乐坊争相模仿筹办。

奈何,但凡是新鲜活动,牵头的才有甜头,再跟着学的,总就差那么点意思。他也不计较,每每引荐新人,都会很体贴地为洛书几个留出坐席,深讨大家欢心。

“彦,是有才学之人,茂,是繁盛、传扬,两个字合起来,便有多层的意思,其一,以草木为弦,振动八方,其二,以隐世之姿,布正道,供养牡丹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