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令箴的选择让他意外,王华还以为他会选择世家子弟那一卷呢。

要知道他当初弃明经科就秀才科,实则是以‘虚’出身,世家子弟,没有经略过地方,何谈治国方略?但他就能将他肚子里的那点干货摆弄成满汉全席的感觉,合了皇上之意,引来皇帝连番赞赏,这就是本事。

宫令箴当时如此横空出世,惹来了不少大臣的非议,认为如果这样的章被皇上钦点为头名并赋官从七品(秀才科登第赐正八品),就相当于开了一个坏头。

十六岁的从七品啊。

但皇上对他着实欣赏,一力镇压反对之声。

“伯父,我是很欣赏这张卷子的考生的。近些年,无论是解试还是京试,花团锦簇的章还少吗?”

王华睇了他一眼,笑得意味深长,花团锦簇的章成为主流,也不想想是谁开的头,现在正主却嫌弃上了,那些学了他的书生上哪说理去?

宫令箴脸皮厚,只当没看见他的笑,当初他以那样的方式获取出身,那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很好不是吗?他押了,一入官场便是从七品的出身,这几年更是凭着政绩功绩升至四品,又有谁能复制他的升迁之路呢?同期的生徒不少人还在七八品的位子上慢慢熬着呢。

“咱们大梁目前需要的是像伯父这样脚踏实地的人才,而非空有想法的虚幻之士,大梁的百姓没那个资本为他们的理想买帐。这一点伯父久居地方,定然深有体会。”

倒也不是说世家子弟不堪,只是这林则然难得。毕竟要说读书,世家子弟更有优势一些。加上世家子弟的父辈们都是身居要职高位,耳濡目染之下,见识见解气度都会比贫寒人家更胜一筹。

只不过因为脱离民众生活,答时务策时想法过于稚嫩,泛于表面,反倒不如林则然这类的可取。

当然贫寒学子也有自己的缺陷,比如格局过窄,看问题的局限性比世家子弟更甚。但这些寒门子弟的毛病在林则然身上却不如何体现,加上他擅于扬长避短,这不,这回的明经科倒将他给显了出来。

想不到她家的哥哥竟也是个心思深的人呢,宫令箴借着喝茶的动作掩住了唇边的笑意。

“是啊。”一时间,王华心有戚戚焉。他虽然是举荐出身,但二十多年经略地方的经历,让他对花团锦簇的章常常一笑而过,更欣赏务实的学子。

“这张卷子的学子,目前看来至少有为能吏的潜质,颇有些当年伯父的影子啊,”

王华眼睛一亮,“你也看出来了?”

想到这两年,他这伯父在太原府的动作,宫令箴有些了然。他这伯父,对林则然也是起了爱才之心吧。之所以对林则然的名次在第十第十一之间摇摆,怕是前十的背景都很强,林则然一个寒门学子比不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