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卷子能让伯父您为难,晚辈倒有些好了。”

“我去书房将那两张卷子拿来,正好你帮我参谋参谋。”

其实说这话时,在林则然和那个第十名的权贵子弟,王华已经有所偏向,只是他没意识到罢了。

宫令箴亦没觉得有何不对,此时的科举,以察举制为主,科举制为辅。特别是地方的院试和解试,取士水分很高,很主观,几乎取决主考官个人喜好。

“这不会让伯父难做吧?”

“这有何难做不难做的还记得当年你是秀才科头名出身,阅他一个小明经,绰绰有余。”

此时的科举,分常科和制乎,而常科又分六科,其以秀才科难度最大,等第最高。其次是进士科,再次之是明经科。明法、明算、明书三科属于专科。

秀才科主要考治国方略的策五道,方略策在当时又往往为考生所最惮忌。因为方略策要求考生不仅要精通时事,还要引经据典不仅要学识精博,还要思辩明晰甚至还要求采斐然,理义精当。难度之高,几乎让考生闻之色变。答得不好,容易给阅卷官指手画脚之嫌。

秀才科在当时资源学见识落后于世家豪门的寒门学子无疑难度太大。而世家子弟以举察为主,多半走明经科。读书好争气一点想谋个好出身的就考进士科,极少有人敢去啃秀才科这块硬骨头。

偏偏他宫令箴就去了,还取得了那样一个成绩,实在让人感叹。

“伯父,为避免有失公正,先将两份卷糊名。”宫令箴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

“哪用这么麻烦!”

王华咕哝,可等他将两张卷子拿出来之时,确实是糊了名的。

宫令箴仔细看了两张卷子,很便认出了哪一张是林则然的。其实也很好认,权贵子弟的章大多风华丽,而林则然出身农家,多少都会带了一些朴实的土气。

“伯父——”宫令箴扬了扬手的卷子,语气惊叹,“这样的人才,只能排在此次解试的第十第十一?太原府果然是人才济济。”

王华一看,他手的卷子正是林则然那份。

如今这两份卷子,就如同两份菜肴,一盘香味四溢,摆盘也好看,就是干货有点少,点缀有点多;另一盘呢,朴实无华,味道尚可,却能填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