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修)

[红楼]权臣之妻 故筝 4104 字 3个月前

她会吃亏,会吃苦。</p>

荣国府不是个好地方。</p>

和珅闭了闭眼。</p>

那该如何是好呢?</p>

和珅在脑中将荣国府上下关系过了一遍。</p>

他与荣国府从无来往,但只怕从今日起就要有所来往了。</p>

乾隆并不喜欢荣宁两府,盖因这两府行事越来越荒唐,连府中奴仆走出去,竟然都自觉比旁人高了一等。</p>

乾隆是个小心眼儿,非常不喜欢谁人越过了他去。荣宁两府的奴仆就这样放肆,如何叫乾隆不多想?</p>

和珅要与荣国府来往,那就必须得经过乾隆的眼皮子,还得是光明正大,藉口十足。</p>

这对于和珅来说并不难。</p>

他花了这么久的功夫,就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之下,让乾隆深信,自己是一心为乾隆办事的,不管好坏,麻烦的、轻松的,脏的臭的……</p>

在这样的档口,和珅若是为了乾隆而去接近荣国府,那只会在乾隆跟前落个好,而不是被怀疑,是否想与荣国府结交,上荣国府的这条船。</p>

心中有了决断,和珅便很快予以了实施。</p>

乾隆果然对和珅夸赞不已。</p>

乾隆不喜荣宁两府,但身边却又少心腹臣子。朝中得力的大臣也都多与各方攀连,如何能随意使用?</p>

唯有和珅,父母皆早亡,只剩下些后母。无人能做得了和珅的主,而和珅的老师又是不起眼的,往上看也没有裙带关系的攀扯。</p>

实在再合心意不过了。</p>

乾隆高兴地将此事交给了和珅去办。</p>

而出于爱惜之心,乾隆还有嘱咐了几句:“爱卿也不必时时为此事烦忧,若有得,那是好事。但若无所得,也没甚么大碍。”</p>

说到后头,乾隆的口吻更亲切了些:“你为我安心办差,已是大善。”</p>

打那天结束以后,和珅就又升了个职。</p>

乾隆将其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p>

这就真真是皇帝跟前的人了!</p>

且说这头。</p>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花门,过了抄手游廊,转过紫檀架子大理石的插屏,过了三间厅,来到正房大院儿前。</p>

石矶上几个穿红戴绿的丫头忙站起了身。</p>

“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说着便打起帘笼。</p>

黛玉走进去,还未拜见,便被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哭了一会儿后,又被引着见了几个舅母、表姊妹、嫂子……</p>

之后才又分别去了大舅舅和二舅舅的院中拜见。</p>

舅舅们都不在,只有舅母邢夫人、王夫人先后与她说了会儿话。</p>

然后便听王夫人说起了那位衔玉而生的表兄。</p>

这个表兄,黛玉早前便听母亲说起过,但却对此人印象浅淡。</p>

毕竟论起兄长,黛玉细细回想下,还是那个幼年时来府中,陪着她玩了几日的哥哥,更像是她的兄长。</p>

更别说,之后几年黛玉都未曾同他断了书信。</p>

那感情自是要比一个从未见过面的表兄要来得亲厚的。</p>

不过心头如此想,嘴上却是要夸的。</p>

黛玉顺着王夫人夸了几句那位名叫“宝玉”的表兄,王夫人却是笑着道:“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p>

说罢,王夫人也不知是想起了什么,还浅浅叹了口气。</p>

黛玉心中隐约明白。</p>

从前她就听闻这位表兄不爱读书,只爱与姐姐妹妹们玩儿,因而常被二舅舅教训。</p>

说是顽憨好处,那都是夸了他。</p>

实际上,应当是顽劣才是。</p>

黛玉的心思不由偏了偏。</p>

也不知晓那位幼年时遇见的哥哥,如今长成什么模样了?该不会也同表兄这般吧?</p>

不不。</p>

黛玉随即又在心中否定了。</p>

那个哥哥同父亲常通往来书信,与她也写过书信的。</p>

父亲常说言谈举止便可瞧出一人的品性来,瞧那位哥哥的文字间,应是磊落大方的。</p>

必然是不同的吧。</p>

黛玉在思考的时候,王夫人也在打量她。</p>

黛玉有所觉,她小心地瞧了王夫人一眼,霎地明白过来。</p>

王夫人这样与她说,可是要她不要像其他姊妹那样,整日陪着那位表兄憨顽?</p>

黛玉能明白王夫人的心思,但心底却多少有些难过。</p>

虽说是外祖家,但到底不比自家,还要多费这样的心思。罢了,以后记在心头,多小心就是。</p>

此时丫鬟来回说是老太太那里传饭了。</p>

黛玉便又被带去了贾母的后院,一进房门,便见已有许多人伺候在侧了。</p>

架势大得很,同旁的人家是有大不同的。</p>

饭毕。</p>

有丫鬟端了茶盘上来。</p>

黛玉一怔,不得又想起来,早年那位哥哥离府时,曾嘱咐了她不少话。</p>

那时她年纪小,后头许多都记不清了,但父亲却会与她转述。</p>

其中便说过,饭后务必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p>

黛玉知晓自己身体不好,叫许多人牵挂。因此这个规矩一守便是好几年。但这里已不是家中,身边也没有那位哥哥在。</p>

此时围着她的虽都是亲人,但却都叫她陌生得很。</p>

黛玉不愿叫人耻笑,更不愿添了乱子,只能暗暗下决心,要将从前在家中养下的习惯改过来,随外祖家一致才好。</p>

黛玉瞧着别人如何做,便也跟着做。</p>

她漱了口,盥手毕,才从丫鬟手中接过吃的茶来,跟着抿了几口。</p>

贾母同黛玉说了几句话,又问她读过什么书,正说着呢,就听见一阵脚步响。</p>

丫鬟道:“宝玉来了!”</p>

黛玉却并不大想见这位表兄。</p>

读的书未见得有她多,又是个顽劣的。</p>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p>

但丫鬟话音刚落,便见一个年轻公子进来了。</p>

这年轻公子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p>

难怪家中那些姊妹爱同他玩儿,原来生得倒是讨喜的模样。</p>

但黛玉也只是感叹一声,便没再放在心上。</p>

比宝玉生得更好看的公子,她是见过的。</p>

虽然如今已记忆模糊,但黛玉总记得,年幼时遇见的那位哥哥,生得更要好。</p>

清风霁月一样的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