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第162章

大明武侯. 故筝 2450 字 3个月前

陆长亭知道他这会儿还记着当初在应天府时,洪武帝说了那番让他为朱标效命的话……</p>

这个醋,吃得还挺长……</p>

陆长亭斜睨了他一眼,口吻平淡地道:“如今四哥是不必忧心了。”</p>

朱棣一怔,随即明白过来了陆长亭潜藏其中的含义。</p>

他不由得立即看向陆长亭,意味深长地道:“是不用忧心了,今时不同往日。”他们之间的关系大不相同了。</p>

陆长亭此时困倦上了心头,也不再与朱棣多言,就这样仰躺下去,靠着朱棣好好休息了起来,朱棣怀中搂着陆长亭,竟是有一刻觉得,若是余生就如此,也是很好的。</p>

·</p>

院试有两场,正试之后还有复试。正试取秀才名额之一倍,圈下座号,不写姓名,是为“草案”;而复试之后方才拆弥封,写姓名,此时所有通过院试的童生都成为了“生员”,又称“秀才”,如此,才算是有了功名,可享有如见县官不跪,免除差役等特权……而秀才之中尤为出色者称之为“廪生”,廪,乃米仓之意,取其意,便是由朝廷放粮供食。廪生之后还有增生、附生,自然是远不如廪生的。</p>

而若能在县试、府试、院试中皆取得案首的,便成了人们常说的“小三元”。</p>

陆长亭从善如流地参加了复试。对于案首,他是有些心动,但到底没有过分妄想。何况就算他拿下案首,毕竟他并未参与过县试、府试,就跟“保送生”一样,自然也得不了“小三元”这等光荣称号。想到这里,陆长亭的热情便去了不少。</p>

而朱棣对他能不能得案首也并不在意。</p>

得案首,便有了进入国子监的资格,不过国子监只是个好听的名头,实际上跟县学、府学、州学一样,并非什么学习读书的好地方。国子监中多是功勋权贵之后,这个好听的名头都是被洪武帝送出去作礼的。越到后世,这国子监的水分便越发地重了。</p>

不过此时,还是有不少人在意国子监这个名头的。</p>

尤其是对于平燕府的“乡巴佬”们来说。</p>

陆长亭心中知道这些,但也不在意,他和朱棣想的一样,有这个名头固然好,没有那也没什么可遗憾的。</p>

若是这点小事便让他扼腕不已,那么以后的乡试、会试、殿试又该如何?有得失心是好事,但过重就不好了。</p>

参加完院试,不仅是解放了陆长亭,也解放了朱棣。</p>

陆长亭可以暂且松懈上几日,朱棣也终于能同陆长亭好生腻歪一阵了。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哪里能禁欲太久?虽然这个欲也并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有肉汤也总比整日清汤寡水的好。</p>

道衍也不知是识趣了,还是暂且在等待公布成绩时,一时间倒是没往燕王府来打搅。</p>

陆长亭与朱棣好生过了几天淫逸生活,方才又恢复了正常。</p>

该练兵的练兵去,该忙活各种杂事的便忙活事去。</p>

此时计宝山遣了人忐忑地来问,上次呈来的风水物如何?陆长亭这才想起来,他还迟迟没有点评计宝山做出来的东西,难为计宝山心下不安忍耐了那么久,才小心地遣人来问。</p>

陆长亭实在忍不住笑。</p>

计宝山也实在是个憨人,他身上唯一奸猾之处也就体现在他那拙劣的拍马屁技术上了。不过憨也有憨的好处,至少他让计宝山去做了什么,旁人是半点也不知道的,就连计宝山自己都不知道,他究竟做了些什么出来。</p>

私自研究火器肯定是不好的,但若是长期以他为借口,研究些风水物,却是没人能说什么的。待到有了成效,再交予朱棣,朱棣再应用于军中,或是呈一些给洪武帝,那时才更为稳妥。</p>

此时心系火器之事,陆长亭便将院试的结果抛到了脑后去,转而亲自带人往计宝山的铺子去了。</p>

而另一边,杨清倒是坐立不安地等待着。</p>

就算此次他非案首,他也绝不能让陆长亭做了案首去!</p>

但他哪里知道,越是怕什么,便越是有可能来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