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吏三别

“杜甫出身官宦之家,并非贫寒出身,可在那种年月,他的小儿子还饿死了,可以想见平民百姓的日子得有多苦。”

“但杜甫就算经历了再多的苦难,也磨不平他那一腔报国之心,他心中还是怀着仁义,始终想着能够兼济天下,这从他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可以看得出来,尤其是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的屋子破了,他都淋着雨,却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千万间坚固的房子,让天下间所有受苦的人都有屋子住,不至于再被风吹雨淋,让大家都能够脸上露出笑容。”

“可以说,杜甫是真正的信奉儒家仁的这种观念,且一直坚持贯彻到底的人,他是真正的忧国忧民……”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家当时搬家避难,可他听说肃宗即位,还是只身北上,结果被叛军所俘,在这种时刻,杜甫还在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写文为平叛出谋划策。”

“至德二年杜甫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峙的凤翔投靠肃宗。这次他被命为左拾遗,不过很快他又被贬。后来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

“乾元元年,杜甫离开华州探亲,一路上,他见到了战乱中的百姓遭受的苦难,感慨万千,写下了流传千年的不朽史诗三吏三别。”

“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无忧说到这里,裴清旭已经找到了三吏三别这六首长诗,并且播放出来。

这六首长诗是无忧提前剪辑好的,不只有文字,还配了音乐,是很容易让人共情的。

六首诗一一放出来,天幕下不晓得多少人湿了眼眶。

李世民一边看一边哭:“没想到朕之后人竟让百姓遭遇这许多苦难,罪过实在太大了。”

武则天端坐着,看向一旁尚年幼的李隆基。

李隆基脊背弯了,他额上都是汗,一滴滴的掉下来。

看到那一行行的字,每一个字仿佛都是百姓的哭喊,仿佛都是一家一户的妻离子散,李隆基的汗水掉的更加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