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上 阊阖正嵯峨

随后,江闻看见了张华所派来的游侠,手持一柄白玉宝剑进入了石罅下,行动剽勇轻捷、势不可当,武功已经至臻化境。

当他以王莽头颅为诱饵,引出了眼前的夷怪后,也陷入了深思。

晚年的晋武帝司马炎猛然发觉,西晋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王室血脉似乎注定衰微,他二十九个儿子里,只有九人长大成人,其中储君司马衷还智力低下。

请来的术士扶鸾后,更是看出“双马得食”的谶言,表示他最终只会有两个儿子得以善终,剩余七个都将死于非命!

见如此下去晋室难以保全,司马炎又想起了尘封在武库之中的王莽头颅。

他征召许多儒学博士、阴阳方士前去研究,试图复原汉宫之中的青鸟降真术,用于延寿致生。

这场巨大的谶纬符命复兴运动,造成了无数的清谈名士趋之若鹜,自认为学通天人的他们,化私为公地出任各地官僚,追逐着妖异幽冥之事,以求找到与王莽头沟通的办法,造成政局和思想上的双重糜烂。

即位的惠帝昏弱,贾后残暴,尽心辅政的张华张茂先为使海内晏然,靠着贾南风的敬重支持,终于断绝了这场荒诞运动,并派人将王莽头送到他该去的地方。

可惜在五年后的八王之乱中,张华惨遭不测,士族寻觅幽冥行为再也无法得到遏制,司马炎担心的“二马得食”谶言,也在司马家族的大内乱中拉开了上演的帷幕……

游侠算尽了一切,却不懂得星位的奥秘,更没有算到夷怪虚蜃之螺背面要害处长着外壳、黏满尸骸,正面皮肉却坚硬无比,寻常方式根本无法贯穿。

一击不中时已经晚了,只能愤恨地将斩蛇剑飞掷入王莽头颅之上,被伴生出的白水**吞噬,功败垂成后化为白骨。

再然后,白玉蟾仙师宽袍大袖、宛如神仙的身影也出现在圆光阴影中,手掐雷诀一言不发。

曾经有道门先士以降真法见得汉哀帝,发现他所行的西王母诏筹之所以匪夷所思、前所未有,是因为他所求的东西与前代帝王截然不同。

西汉的宣帝、元帝、成帝,都属于身体强健、春秋鼎盛的皇帝,只是因为醉心武帝传下来的升仙之法,让他们心有所念,日夜祷祝西王母的青鸾下降,带他们前往仙界。

而哀帝焚香祷告,只希望能够治好自己身体的弊病,也就是像红阳圣童那般渴望蝉蜕羽化、长生久视,于是在轰动京师的连绵数月后,他终于在仙雾中得到青鸾所赠的“长生不死药”……

汉哀帝服药之后,由于身体的先天亏痹、以及没有练气服食的积累,他在宫人惊恐的注视下,身体当场消融萎缩成了一块拳头大的玉茧,根本无力羽化。那具尸体似死非死、眉睫犹动,只能匆匆葬入义陵之中。

后来奉王太后令重修陵寝的王莽,本就是精通儒学的博学之士,在哀帝玉茧里发现了保持不死的秘密——那一枚青金色的不化种子,正寓居在灵台穴中闪闪发光。

王莽大喜过望,认为掌握了长生不死的奥秘,于是靠着梓潼人哀章的帮助,试图将青金色种子种入自己体内。

直至败亡之前,王莽都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眷顾。《资治通鉴记载败亡前的王莽绀袀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按式于前,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可惜叛军早已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莽,校尉东海公宾就斩莽首,莽犹睁目呼吸如常数日;军人分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这枚青金色的不化种子,自此以来也辗转流传,并在道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太上步星升纲箓!

白玉蟾知道,不管是以青鸟降真术祝祷祈求步虚成仙,还是渴望服用长生不死之药,都是急功近利、买椟还珠的行为。青鸟降真术所接通的门户在武夷山中,只有从武夷山缦亭峰打开的途径,才能真正升往仙界。

他翻阅道门典籍思考了很久,终于确定要想真正架壑升仙、跨虹桥去,必先练成金丹之境!

所谓的金丹,并非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神仙之术,而是人身三才结成的独一无二之物,是修道之人意识中水火灾不能坏、风雷劫不能摧,是一颗最顽固不化的种子。

唯有金丹成就,才能避免红阳圣童的惨状,才能在服下长生不死芝后,克服身体内三尸魔障蝉蜕破茧,顺利复返先天之体。

唯有金丹不坏,方可在无状仙门洞开之时昂首步入其中,不像小道士的村人那样被九天罡风、天汉素水所消磨异化,永远保持着真我真如!

白玉蟾面对着夷怪虚蜃之螺良久,终究还是喟叹一声,镇守这处疑似世间仅存的升仙之路,直到仙去。

千百年来踏入其中的人中俊杰,都被虚蜃之螺如观指掌地读取过想法,更多曾经的身影和念头,如万花筒斑斓上演。

散发着红光的虚线诡仙从四面八方缠绕而来,穷尽办法想要将江闻拖入不可预测的深渊之中,虚蜃之螺还在喋喋不休地讲述着密辛内情,扰乱江闻的注意力,江闻即便以超绝的身法闪转腾挪,也无法提防无孔不入的信息投影。

但这些人中,有一个邋里邋遢、长相奇古的人,最让夷怪印象深刻,甚至隐隐有一丝的畏缩退惧。

一切只因为这个不修边幅的人来到这里,一眼就认出了夷怪虚蜃之螺的跟脚。

邋遢道人认出了虚蜃之螺是自天河陨落下界的东西,在比尧舜更早的年代,就前陨落在了西海之畔的弇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