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四章 要钱难

拜访过了各位大佬以后,王言就在看人们递上来的建议。

具体的建议,他当然是已有腹案。之所以还要再看这些人写的东西,是他想要看看手下是不是有什么能人被埋没了。

他下发的命令,都完成的很好,每个人都送上了最少一千字的策。甚至就连衙门里的小吏,写的都是文采飞扬。乍一看过去,都很像那么回事儿,但用心还是不同的。

有人应付上级工作,文辞华丽的写了一通了事。有人却是真正用心,真想要提些建议给大宋多育良才的。而用心之人也有差别,有的人一看就有水平,有的人一看就是能力平平,他尽力了,但是脑子里没有概念,眼界也不够放眼天下,写的文章很朴实。

虽然他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章程,并没有规定必须要写的好看。但是显然,就是有的人可以写的既有内容,又文辞华丽,挡不住的才气扑面而来。

但这些人大多都没当上官,哪怕近几年一年一科,他们也没当上。虽然都有职位,但却并非真正的官身。他们的位置,大约相当于一些非直辖县的主簿,不是进士也能做,属于编外的合同工,但是也有升迁的机会,只不过很渺茫就是了。…。。

王言又看了几天,直到了上任一月以后,结束了十五的大朝会,站在前排现场看了一下是怎么劝说赵祯立储的,那真是相当热闹。

对于此事,朝堂上显然已经统一了意见。就是几个大佬在跟赵祯对话,劝说早立太子。余下的人都是默不作声的站着听热闹。没有人持反对意见,那么自然就是都同意了。只不过赵祯死不同意,最后没什么意外的不欢而散。

但是今天有不同意义,因为赵宗实的名字被当场提了出来,韩琦说的,欧阳修、包拯等人都附和了,然后赵祯便拂袖而去,散了大朝会。

前排的大佬们跟赵祯打嘴仗,后边的人都在有意无意的看着王言。这是王言第一次正式的参与大朝会,还有一次便是他中状元那一次,只不过那时候他还不是官身。

对旁人看猴一样的目光,王言自动免疫,散了朝以后,他从袖子里抽出了公文,还有地图,径直去了政事堂。

经小吏通报了一下,王言走进了政事堂。

这时候,一帮子下了朝的大佬正在开会,也是刚开,王言在还没进去的时候,听见他们讨论着储事,还说逼迫的太紧了云云。

待王言进来见礼坐下,一帮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子言来此,有何贵干呐?”范仲淹笑吟吟的。

“要钱粮。”

王言说的干脆直接,将公文和地图递了过去,“此乃下官有关国子监以及我大宋学堂、书院的规划。初步打算西城外择地新建监学,扩招监生,除国子监以外,要增设武学、声律、医学、工学等科,与枢密院、太常寺、太医署、将作监、都水监等合建书院,用以培养专门人才,应对专门事项。

此其一。其二乃是大兴文教,各州县要大兴官学,学子束脩要进行减免,降低学子求学花费,各地方出钱粮补贴。我大宋人口亿万,天才不计其数,只是苦于没钱读书。若是此举在我大宋实行,不过十年,定是能人辈出。

不知诸位相公,以为如何?”

众人原本笑呵呵的,现在都不笑了,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范仲淹的身上。

老范压力大啊,他咳咳一声:“子言啊,此事干系重大,且国子监、武学之事好说,然则声律、医学、工学等诸科学子,学成以后如何安置?”

“范公老成持重,一下便知晓此事难点。学生之举,在于‘培养专门人才,应对专门事项’,必要各部通力协作才可成行。

建设医学专科,便要在各州县开设官办医院,以不赔钱为准则,与百姓看病问诊。建设工学科,便要工部等,明确工匠地位、待遇,水道如何改,桥梁如何修,兵甲如何制备等等,皆百工事。建设农学,便要钻研如何耕种、如何培育优良粮种,使得亩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