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隔行如隔山……山呢?

长安好 非10 2413 字 3个月前

对方救了他不止一次,更是他全家的恩人,亦不遗余力救和州于水火。

再有,他能杀季晞替父兄报仇,也是得她相助。

他的赴汤蹈火之诺,绝非随口之言。

他满怀诚意道谢,那少女也不曾推辞,而是很少见地道:“那你要好好上进,说不得日后我当真要与你讨这份恩情的。”

云回闻言直起身抬头看她,与她郑重点头:“放心,我一定会的。”

常岁宁欣慰颔首。

“……”云回忽然觉得自己像是个乖巧懂事的学生。

见此一幕,一旁的金副将觉得自己又懂了。

他很清楚战争带给人的摧残之深,许多人战时坚硬如钢,战事一毕,纵是打了胜仗,却也会很快颓废下去,就如同绷着的一口气泄下,瞬间滑入悲痛的深渊,就此断送生机与希望。

云家二郎这般经历,很容易走上这条路。

女郎身为恩人有此图报之言,则是给对方一个往上走往前看的目标,而避免其长久回首沉溺悲伤无法自拔。

女郎当真聪敏又心善。

金副将甚觉动容,再次被少女折服,始于能力,忠于人品,大约便是如此吧。

殊不知,如此高尚品德,纵连常岁宁本人听了也要愣上一下。

在她看来,施恩图不图回报这种事,且要看她需不需要。

云回此番为守和州立下大功,又有其父兄忠烈之魂在前,满门英雄,自然配得上一个大好前程。

她往后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大家既结下了这段善缘,若能有来有往,互帮互助,何乐不为呢?

说到前程二字,云回取出一折奏书,双手递向常阔。

有宣安大长公主当日之言,徐正业已然退守江宁,和州之战暂时了结,便需将战事损耗伤亡及诸多详细上禀京师,呈达天听。

“……此乃晚辈与彭参军等人暂拟,请常大将军过目,如有不妥或遗漏之处,晚辈再行补改。”

常阔下意识便道:“让岁宁来看。”

为了更自然,又笑着补上一句:“让岁宁替我来看!”

云回应声“是”,便将奏书交给常岁宁。

常岁宁接过,在身后的鼓凳上坐下。

她是寻常少女的骨骼身量,坐在矮矮的鼓凳上,此刻认真捧着奏书来看,无端显出几分乖巧。

云回莫名走神一瞬,忽然有些好奇她若换上女子襦裙会是什么模样,他竟完全想象不得。

很快,他便见少女将奏书递还给他,含笑与他道:“很好,多谢。”

很好在于此上所表客观中肯,且有风骨,不曾有夸大其词以求得更多朝廷抚恤之言。

多谢则是因为这上面再三细表了她与常阔所行,又着重说明了常阔处境之艰,选择出兵援救和州的可贵之处,与李逸之举。

守城有功者名单之中,常岁宁与常阔的名字,也是写在最前面。

此中可见云回及参与草拟的和州官员诚意。

面对这份诚意,常岁宁依旧没有推辞,当初她与常阔选择奔赴和州,虽不为名利,但该是他们的,也不必拒绝。

且她如今需要“名”,“名”之一字,可以用来做很多事。

少女言辞简洁明了,干脆坦然,云回与她点头:“理应如此,不必言谢。”

见常阔看也未看便跟着点头,云回便将奏书收起,准备回去后便让人送呈京师。

只又道:“云回不才,另还有些事,想请教常大将军。”

常阔示意他开口。

少年神情几分惭愧:“战后城中许多事需要决策,刺史府事务从前多是父兄料理……且有关战后主张,城中官员也缺少经验,为此意见不一,争执不下,诸声嘈杂,晚辈也不知该如何甄辨可行之策……”

常阔了然,旋即看向闺女殿下。

厚颜道:“这些年来,我已将我所知如数教给了岁宁……若有拿不定主意之处,让岁宁为你解惑,也是一样的。”

想到自家殿下所能,常阔心虚却又觉来日光彩无限……这就是他甘冒祖坟被炸的风险也要追求的虚荣感没错了。

常岁宁会意,看向云回:“在何处议事?若需要多一个人参谋,我可与你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