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甄老太妃不敢死(9)【二合一】

但童年记忆终究还是挺深刻。

至今都能回忆起当时的惶恐愤懑。

好在没几年他就出宫建府了,不像奏折里的一些人,一直被欺压受辱,甚至于吃不饱,日子过得还不如奴仆,光是设身处地在脑海里想想,元熙帝都觉得有些受不了,同时内心天平也愈加向要严惩造反者家族的方向倾斜,不然都感觉有些对不起那些用命来造反的人。

奏折看的越多,他就越觉得,那些造反者哪是在造反,分明是在告御状。

若真因为没造成什么恶劣影响,就轻拿轻放放过他们背后的家族,元熙帝他甚至都觉得有些对不起自己的童年。

是对自己童年的背叛。

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自己直接下决断,而是在第二天早朝特地挑了几个比较鲜明的例子,读给在场众大臣们听。

并且询问他们的意见。

本来元熙帝以为,向来古板的那些老大臣们说不定就要坚持诛九族,到时他做好人调和,表示用不着诛九族,只族灭就行,既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并且让他念头通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的仁善,勉强算是两全其美了。

然而早朝的局面并未如他所料。

很多大臣都认为不该严惩。

甚至有人认为,应该只惩罚那些胡闹的造反者,其中李太傅更是坚持道:

“这些造反者中除了少部分确实有冤,剩余者都是为人子女的畜生,不想忠君报国,只因父亲的一时忽视,或者嫡母的少许苛待,就敢如此胆大妄为。

实乃不忠不孝,畜生不如……

他们所作所为非是造反,乃是忤逆不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可这些畜生却要以一己之力冤枉全族造反,连累全族,甚至于使得整个家族香火断绝,如若陛下不能明察秋毫,岂不中了他们的诡计,并惹得天下人为之惊恐不服!”

因为经历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屁股坐的位置不同,看待同一件事的角度自然也有所不同,李太傅等人看到的是,那些家伙简直就是家族罪人。

生下来便该溺死的那种!

不过受了些苛待,就妄图让全族陪葬,心思恶毒至极,万一真按造反诛九族论处,同时相关消息传开,引一些逆子畜牲模仿,不知得造就多大乱子呢!

如果再有人设法引诱搞事,谁又敢保证,自家不会出现类似的畜牲儿女。

旁支亲戚出现类似情况也是麻烦。

所以李太傅等人早就已经相当有默契的共同决定,一定要将这股歪风邪气彻底刹住,只有让这一批想要用自己的性命复仇,带着全族一起死的人们彻底绝望,才能阻止之后其他人继续模仿。

甚至于他们还觉得自己做的没错。

是为了天下稳定!

公平公正,又岂有稳定来的重要!

“哦,那照爱卿这么说,以后造反无罪了,不对,造反是忤逆君父,实际上也算忤逆之罪,好个偷梁换柱啊!”

不用说,元熙帝心情很不爽。

是一种局面失控的不爽。

“陛下言重了,是人都能看出来那些人的造反有多么可笑,他们只是口头说说罢了,既无一兵一卒,也未掀起什么动乱,若真按造反论处,恐难服众。

况且如今国孝尚未过去,不若还是大事化小,莫要掀起大案血腥了……”

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李太傅愿意给元熙帝面子,可一旦涉及自身乃至整个群体的利益,他就不能再忍了。

随即,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

显然他们已经形成联盟,希望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怎么都不能以造反论处,不然影响便太恶劣了。

他们就算能管得了自家人,也管不了旁支族人啊,万一有人受影响,或者说受威胁之类,也来这么一出,到时候都按造反论处的话,他们岂不就惨了!

为了不留下这么个隐患。

他们必须将这些苗头彻底摁死。

而这时,元熙帝总算反应过来他们为何如此了,但让他就此轻轻放过,他也不甘心,不过此时他确实没什么好主意,所以只能表示他还得再考虑考虑。

暂且将此事揭过……

并且继续商讨其他事宜。

下朝后,元熙帝是越想越生气,太上皇活着的时候,这些个大臣就不怎么听话,他勉强能够理解,可现在太上皇死了还不听话,那太上皇不白死了吗?

可毕竟,此时反对的是绝大多数大臣,当某件事,大多数大臣都反对的时候,即便他是皇帝,也有些无可奈何。

然后,他就迁怒白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