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想复仇的太上皇(11)【二合一】

同时也让他言传身教的教导一下。

然后李世民再怎么不喜欢李恪,此时也不得不看重他,并且私下给他开小灶,尽量提升他的能力,没办法,被白圣送到他身边的四个王爷,就李恪是他儿子,剩下都是他弟弟,他再怎么不喜欢这个儿子,那也比弟弟来的亲近啊!

而且他能够感觉得出来,这应该是他父皇的警告,如果他不接受李恪做皇太孙,并且多教他些东西的话,他父皇可能就要选个其他儿子,去做太子了。

毕竟他父皇是真不缺儿子。

不仅现存成年的有十几个,宗室考试成绩达到优秀的,也有三个呢,这时候他不多照顾照顾李恪,不给李恪开小灶,谁知道他父皇回头会不会改主意。

真放弃李恪。

选另外三个儿子之一继位啊!

就在众大臣猜测太上皇究竟看中了那四个优秀分王爷当中的哪一个之际。

李恪已经在白圣暗示下开始献宝。

高效率的农具,增加产量的新式耕种方法,土化肥以及高产良种,去杂晒盐之法,洗煤制碳之法,新式炼钢法。

这么套组合拳一出。

李恪的贡献功劳直接拉满。

同时众人也不用猜了,但凡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来,太上皇更看重李恪,甚至这些功劳有多少是李恪搞出来的,又有多少是太上皇所掌控的势力帮助他弄出来的,都不好说,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功劳,足以令满朝文武们心服口服。

另外按新的太子太孙推举法来看。

此时的李恪也最有资格做皇太孙。

……

长孙家,祠堂内,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长孙家实权人,几乎都汇聚一堂,长孙无忌看了眼周边人,便坚定信念道:

“现在的情况,我想你们应该都很清楚,可以说太上皇就是在明着支持李恪做皇太孙,甚至于李恪他做皇太孙的事已经万事俱备,只差一个正式册封。

据我估计,这册封不会太晚。

一旦如此,我们长孙家如今的权势虽说不至于直接坍塌,但也必然会遭受极大损失,现在秦王那边的意思相当明确,那就是只要我们能帮他复位,他必然会从李泰或李治当中选一个做太子。

保我长孙家的国舅之位不动摇。

你们怎么看?能调动多少势力?”

虽然在问其他人怎么看,但长孙无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那就是他肯定更愿意支持李世民重新登基,拨乱反正并使得一切重回正轨,好稳定他家地位。

“大兄,你能不能对我们说实话。

比如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秦王不动兵戈的直接妥协,说实话,现在的局势我有些看不懂了,明明秦王他还能自由进出太极宫,同时太极宫里的很多侍卫也都受他控制,太上皇的不少命令,甚至需要通过他才能执行下去。

怎么看太上皇都像是个傀儡,像是他推出来的一个傀儡,而他依旧还是大唐的实际掌权人,你确定不是他们父子俩做局,还是说秦王有什么难言之隐!

都这时候了,关键信息还瞒着。

大兄你可就有些不厚道了!”

相比较于与李世民关系更为密切的长孙无忌等人,长孙无逸他们对实情了解就不多了,只能靠目前已经摆在明面上的部分信息,做出一些推算和揣测。

但因为不合理的地方太多,难以解释的地方也太多,他们实在是不敢轻举妄动,此时长孙无忌想要动用家族全部力量对付太上皇,他们虽然从利益上来讲,很愿意支持,但并不愿意迷迷糊糊的支持。怎么都得让他们弄清楚现在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以及秦王与太上皇究竟是敌对关系,还是在演双簧啥的吧。

眼看在场其他人都是这态度,长孙无忌只能选择实话实说,就是将李世民透露的信息,比较详细的复述了一遍。

然后便是众人面面相觑。

一时间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许久后,长孙无逸才总算琢磨清楚道:“假设这些都是真的,那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上皇随时有能力取秦王性命,只是因为还用得着秦王,并不想局势混乱,又或者舍不得杀儿子,不愿意杀儿子,所以才特地留着秦王一命。

而秦王担心他父皇可能能容忍他一次,容忍两次,但绝不可能容忍三次。

并不敢亲自出面搞宫变。

所以希望我们出面。

成功了,我们算首功,而失败了的话,秦王能帮忙求求情,也能试探出太上皇的能耐,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