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9章 1419征倭

次元入侵现实 吴子雄 2211 字 2个月前

他决定给县令设立真正的属官,真正的将这些属官纳入官员行列,成就他们的品级;

比如,原本的县丞,朱棣决定增设,即让这些县丞享有其名,还将增设的县丞各自负责一滩事物,比如一县之农业,比如一县之商业等等,以此更加能够制衡原本的县令。

他可知晓,一旦手中真正有了权力,哪怕此前这些县丞和县令本就一体,有必然要因为权力的分享而走向对立,达成朱棣心目之中真正想要的平衡。

一县之地若此,一府之地何尝不是这般,一省之地亦然。

此外,朱棣还想接着这一次和朝廷官员的‘妥协’,来将军政真正意义上的分开,为接下来武将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看过未来现代世界的军事结构,朱棣如今是怎么看自家大明帝国的武将都不顺眼,各种杂号将军,听起来想那么回事,可更多的还只能是名副其实。

更重要的,还是他朱棣还必须防备着这些武将们,即想要将这些武将在未来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还要担心他们未来有了兵马会不会造反,而一旦改制,这种状况或许还可能存在,但也绝对要降低无数,担忧不说尽去,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朱棣感觉自己只要将这事完成,接下来自己的大明帝国这才真正意义上的有了发展根基,也无需再去操心那些草蛋之事,给自家大明帝国未来的发展安装上飞翔的翅膀。

后知后觉的刘浩,也是在朱棣寻找刘邦张良商议之后,这才得到了消息,也不得不心中对朱棣点个赞。

“皇帝不好坐也!”

刘浩只给了这么一句形容,想要做一个好皇帝更是艰难,孤家寡人的味道可不容易;

若非刘邦和张良到来,朱棣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因为哪怕他和自家三个儿子商议,当天这个消息多半就要传到百官耳中,到了那时,所有的算计,多半真要成空了。

实际上,朱棣将这些事情拿来寻找刘邦和张良商议,何尝不是对刘邦和张良二人一种鞭策?

参与一国政事本就难得,更别提是指定一国未来国策也,这些对刘邦和张良二人未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大汉何尝不是一种实验?

他们更清楚,一旦朱棣将这份国策实行下去,大明帝国的未来将会如何。

不要以为刘邦和张良二人此时在帮着朱棣的大明帝国,未来他们建立的大汉帝国就和朱棣的大明帝国没有竞争,那又怎么可能?

都是骄傲之辈,刘邦未来又何尝愿意自己建立的大汉帝国落后于朱棣的大明帝国?

在刘邦看来,他将来是必须和朱元璋这个大明帝国的建立者竞争的;

可如今看来,哪怕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已经远超于他,这份沉甸甸的压力可不少,也同样让刘邦和张良二人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自己建立的大汉帝国超越之。

他们二人也同样相信,有了这一次大明风华世界的实验,未来等他们建立大汉帝国之时,势必只会更好,因为该摸索的也都摸索了,心中的信心更加十足矣。

二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泉州港登录,可刚刚登录,就得到了天津卫建港的消息,这个消息让郑和欣喜万分,他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信号,也是他这个大航海先行者最大的支持。

这使得郑和没有在泉州港停留多久,继续北上之后,他才发现整个大明帝国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他郑和宝船,以往在大明帝国,在整个这方世界,都是绝对顶尖的船只,可现在,他发现越是往北行走,自己遇到的庞然大物越是变得频率越高。

郑和看到的自然是天津卫造船厂生产的千吨渔轮,作为行家,郑和更看重的还是航速,无需人力运行的动力系统,他还不知道,此时的天津卫已经为他准备了新的船只,就等着他返回之后测航了,而方向,自然是倭国所在。

对‘石见银山’,朱棣可是念念不忘久矣,纪纲早就给了朱棣准确信息,而借口更是现成的,大明帝国沿海苦这群倭寇久矣,如今正是立威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