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重逢二姐夫李重九!再见亲人!

“副帅,难道你有什么更好的煮盐办法?”张士德两眼放光起来。

毕竟是自己从小的老本行,一进入专业领域,张士德的血脉就是觉醒了求知欲。

朱瀚想了一下,决定不藏着掖着了,教给张士德他们,也就是给自己提高了打工人的效率。

“我有晒盐法,可以让你们的成本降到原本三成!”朱瀚说道。

“什么,这不可能啊!”张士德顿时大惊,露出了不肯相信的神情。

在海边煮盐的经历,让他知道盐户们已经是把成本一降再降了,根本不可能再降到原本的三成!

其实,不需要降到三成,只需要降低到八成,许多盐户就会把他当在世祖师爷供着了。

朱瀚一听就是笑了起来。

不仅是张士德,就连朱元璋、施耐庵等人,也都是露出惊讶怀疑的神情。

他们也不相信,朱瀚能够比张士德这个老盐户更能懂得煮盐?

面对众人的怀疑,朱瀚当即取过纸笔,开始快速绘画了起来。

朱元璋、张士德、施耐庵和崔长兴几个人,都是围拢了过来,看朱瀚到底是要画什么。

只见朱瀚拿着毛笔,在宣纸上一番洋洋洒洒,又是图画,又是文字。

很快就是画了一堆杂七杂八的玩意儿。

朱元璋、施耐庵等人都是看不懂,并不觉得有什么惊奇的地方。

而张士德则是完全不一样了啊。

他已经是石化当场,如同是木头一般,死死盯着眼前的纸张。

“这,这是,这真的是副帅想出来的?”张士德终于是嘴唇发抖的问道。

“从一本残破奇书中看来的,记不清是谁写的了。”朱瀚笑道。

他描绘出来的这一個晒盐法,在历史上可谓是鼎鼎大名的创造,一直到了明朝建立后才是慢慢推广到了全国。

晒盐法,通过大量分阶段的盐田,把原本的煮沸蒸发,变成了利用太阳暴晒的晒盐法。

不仅是产量巨大增加,而且还让成本急剧降低。

特别是再利用一些风车淋取,更是加速了晒盐进程。

“副帅,这法子,可否教给我?”张士德忐忑不安的问道。

“哈哈,就是给你们的,我留着也没用啊。”朱瀚大方的说道。

张士德顿时眼冒精光,一把卷起了宣纸,如同珍宝一样塞进了怀里。

“副帅,你放心,那食盐定价十文,我可以做主!”张士德忙不跌说道。

朱瀚却是摇摇头,笑着说道:“张将军,你这不厚道,有了这晒盐法,你要是还卖十文钱一斤,是不是太黑了啊。”

张士德老脸一红。

他可是门清儿啊。

这晒盐法要是用起来,五文钱一斤食盐,盐户还是能够比原本多赚好多呢。

“那,那副帅,你说个价吧!”

张士德决定收起自己的小算盘,开诚布公的说道。

“也不能让你们吃亏的,一斤食盐定价五文钱,只要装上了船,立刻兑付,后续的所有费用花销,我们自己负责!”朱瀚说道。

五文钱!

还远不到张士德的底线,完全是可以接受。

最起码,现在淮东堆积如山的食盐,要是五文钱换成粮食,张家兄弟们也能笑醒了。

“好,那就说定了。”

“一言为定!”

最后,作为当家人的朱元璋拍板做了决定。

张士诚的淮东义军,获得了红巾军淮东都元帅的名号,双方约定以折价五文钱一斤的定价,由滁州义军收购淮东的食盐,以后的所有运销统统由朱元璋自行决定。

淮东义军除了制盐之外,自己不往境外自己贩卖。

双方落得各取所需,张士德欢欢喜喜的离开滁州回去复命了,施耐庵则是作为滁州红巾军的代表,随同去往淮东,去见一下张士诚。

剩下的事情,基本就是按部就班的对接了。

无非就是安排人去江南湖广一带拓展销路。

几天之后,施耐庵就是带着数十条大船,返回了滁州。

这些大船上,满满当当的全是食盐。

朱元璋与朱瀚高兴的来到船上查看。

“哈哈,全都是上好的食盐,足足五万斤!”施耐庵笑着说道。

张士诚对于双方达成的协议,也是非常的满意,当即命令先运来来五万斤的食盐。

“这么多的食盐,不知道卖个什么价钱?”朱元璋问道。

虽然自己想要的是粮食,但是算到最后,还是要折算银钱价格的。

“我打听过了,江南缺盐,江西缺盐,湖广也缺盐,甚至河南也是缺盐,咱们滁州这里也是缺盐,不管是卖到哪,都是稳赚不赔。”朱瀚笑着说道。

眼前这些白花花的食盐,那就是真金白银啊。

“既然要卖,那就卖给江南吧,运送粮食还近一些。”朱元璋说道。

“若是一锤子买卖,咱们就卖个高价,但是已经打算做长久买卖了,那就得好好琢磨一下价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啊。”朱瀚说道。

朱元璋点点头,“这种奸商的事情,你最拿手,就交给你了。”

朱瀚立刻翻了一个大白眼,“哥,你这话说的可不厚道啊!”

“哈哈,说你奸商,那是夸你呢!”朱元璋也是笑了起来。

五万斤的食盐,其实根本不算太多,顶多就是一个投石问路。

安排好了食盐存放后,朱元璋与朱瀚便是一路走回了滁州城内。

二人商量了一番,决定派一个人去一趟江南集庆府,亲自打探一下当地的食盐行情,然后再定一个价格。

不过,这个人选却是有些犯难了啊。

他们相熟的老兄弟们,都是一些大老粗,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更别提做生意打探情报了。

至于那些个投靠的书生士绅,却有觉得他们没有足够的信任度,害怕他们与江浙豪商们串通一气,挖了自己墙角。

毕竟,江南豪商们的脾性,可不是什么忠厚的善男信女。

他们俩一路也没有商量出个头绪来。

刚刚到了府衙大门口,一个声音就是从前方传来。

“重八!”

“七五!”

朱元璋和朱瀚都是一愣。

他俩的曾用名,虽然是人尽皆知,但是却不会有人敢大庭广众喊出来的。

“谁?”

“什么人?”

两个人抬头望去。

只见前面府衙大门的角落里。

走出来一个衣衫破烂的男人,他的手还拉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

几个卫兵以为是什么歹人,连忙就要上前阻拦。

哪知道,朱元璋仅仅是一个照面,立刻就是认出了此人。

“二姐夫!!”

朱元璋一下冲了上去,一看果然是自己的二姐夫李重九。

旁边的那个小男孩,就是自己的外甥李保儿了。

“呜呜!!”

二姐夫李重九顿时就是哭了出来。

“重八啊,我可算是找到你了!!!”

一边说着,李重九拉过儿子保儿说道。

“保儿,快给你舅舅磕头!”

保儿立刻跪在地上,咚咚咚磕头。

朱瀚之前年幼,对于这个二姐夫,早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也就是朱元璋年纪大,还能记得这个曾经屡屡接济自己家的二姐夫。

突然,朱元璋往身后和旁边看了看,心脏忽然一沉。

“姐夫,咱的二姐呢!”

李重九一听,眼泪又是呼啦啦的淌了下来。

“重八啊,俺对不起你姐,穷得没发过活,只能看着她熬没了命啊!”

李重九的话,如同一击重锤,让朱元璋顿时浑身一颤。

“哥!”

朱瀚连忙上前扶住了他。

在二姐夫李重九的哭哭啼啼中,总算是把自己的一番经历给说了出来。

原来,在去年朱重八他们逃离皇觉寺的时候,二姐就已经是患上了疾病,再然后就是濠州附近大乱,李重九一家原本略有家产,也是被抢掠一空。

二姐朱佛女也是惊吓病饿中去世了,二姐夫李重九带着儿子保儿一路颠沛变成了流民。

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威名大震的龙兴寺是朱重八兄弟。

几经波折后,滁州打土豪分田地的好消息,吸引了他们前来。

前两天,李重九在大街上远远看到了朱元璋的容貌,起初还不敢相信,经过几番打听,才有了今日鼓足勇气的相认。

一番交谈后,朱元璋与朱瀚也是唏嘘不已。

如今二姐已经病逝,留在这世上的亲兄弟姊妹,就只有他们两个人了。

“重八,找到你就好了,就不用饿肚子了!”李重九激动的说道。

他原本属于小康之家,顿顿粗粮能够吃饱的,现在已经是饿得跟麻杆一样了。

“吃饱饭,再也不饿着了!”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外甥保儿的手,领着姐夫爷俩往府衙内走去。

多年不见,朱元璋有许多话都是想要说。

但是,每每说不了两句,几个人就是一番痛哭流涕。

最后李重九接连干掉了三大碗烩饼,才算是恢复了一些平静。

“不走了,再也不走了,重八你给我安排个差事吧,掏个大粪都行!”李重九真诚的说道。

朱元璋知道自己二姐夫为人憨厚,这一番话并不是什么拿捏作态。

“掏什么大粪!咱现在是一路大元帅,要是让你去掏大粪,那不是打自己脸!二姐夫,你尽管带着保儿好生吃喝,差事什么的,以后再说!”朱元璋说道。

“对啊,二姐夫,我记得你还会读书识字,将来做个文书,应该是够用吧?”朱瀚也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