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鱼虾(中)

扼元 蟹的心 1588 字 3个月前

移剌楚材是读书人,是大辽的王族后裔,是大金国宰执之子。他虽是定海军政务的股肱,但行事风格其实和郭宁大不相同。如果说郭宁是火,他就是水;郭宁是野地里肆意扑食的勐兽,而他始终是能够凤仪雍容于朝堂的士大夫。

此前定海军在山东、辽东,已有依托军队形成的基层治理经验。郭宁入驻中都以后,本打算在朝廷体制之外另起炉灶,以军队自办的学校培养人才,充实其间。

而军队内部有些行事激进的军官甚至暗中串联,打算把城里的高门贵胃,尤其是女真人的高官斩尽杀绝,然后直接拥戴郭宁坐上皇位。

在这种狂热情绪下,唯独移剌楚材私下劝说郭宁:军事上高歌勐进的时候,在政治上、经济上或许就得格外小心翼翼。何况自古以来将图大业之人,树敌一个两个就够了,没有主动把一大批人全都放到敌对立场上的道理。

退一万步讲,大金有数十年来一点点完善的中枢治理体系,就算其中有许多需要区别对待的人物,也没有必要一脚踢开。

值得庆幸的是,郭宁凶恶的作派之下,始终保持着冷静异常的态度。他很赞同移剌楚材的意见,并且愿意给移剌楚材以时间和权柄,去慢慢争取值得争取之人。

所以才有了郭宁对完颜承晖的厚待,有了都元帅府直接领兵而遥制政务,中都枢密院则大量引用朝廷官吏,与之更始的局面。

问题是,这种局面在蒙古人威胁近在迟尺的时候,或许可以长期维持。那时候移剌楚材也能看到暗流,不过也终究只是暗流,拿不上台面。一旦蒙古人的威胁稍稍退去,各种各样的跳梁小丑却全部冒了出来,便说群魔乱舞也不为过。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移剌楚材起初觉得荒唐,但后来反复想想,也能明白他们所秉承的道理。

某种程度上,定海军和蒙古,都是建立在强大武威基础上的政权。

只不过蒙古是以其武威,实现掳掠和征服,并以掳掠和征服来的利益凝聚人心。一旦其武威受挫,成吉思汗承诺的、源源不断获得利益的前景就会出现问题,于是整个政权立即开始动摇,内部矛盾此起彼伏地爆发。

而定海军这边,是以自身的武力,保障疆域内的安全。无论地方百姓对军队的支持,还是此前朝廷对他们的容忍,都基于同样的前提,那就是定海军勇敢善战,能与蒙古军厮杀,缓急时可以救命。

甚至在定海军控制中都以后,不少方面持续隐忍,也是为此。局面明摆着,离开了定海军,谁都没有抵挡蒙古的胆量。任何势力在中都取得优势以后,都得对上蒙古军,而结果压根不用猜测。

但这个前提,在成吉思汗发起西征以后,就不存在了。

蒙古军在战略方向上的大调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改变的,如果蒙古人的矛头转向了西方,也不是一个大白高国能满足他们贪得无厌的胃口。于是这一场西征,怎么地也得耗费一年两载,甚至更长时间都有可能。

在这段时间里,各方各面不需要定海军的武力支撑,也能保证己方安全。也就是说,如果在时候攫取到一些什么,至少能舒坦一年两载;或者能赢得一年两载的时间去准备应对下一波侵袭。

这局面其实还是很让人绝望。可比起先前那种毫无机会的状况,总要好太多了。何况生在这种世道,就算什么也不做,最后也难免卷入血色浪潮,说不定做点什么,结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