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赵先生大才

清末的法师 黄文才 2512 字 2个月前

很多人觉得此时的农村妇女都不裹脚,事实正相反。越愚昧无知,思想就越保守。

相反,很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家庭女人才放脚。

刘佳慧谦虚,但不过分:“敛之先生过奖了。

在鹿岗镇,女人都是要工作的。

治安所也有女人,每日骑马背枪巡逻,战时也要上阵杀敌!”

英华倒吸凉气。

“莫非在鹿岗镇全民皆兵?”

“那倒也不是。但如果有外敌入侵,我相信鹿岗镇的百姓不会有一人做缩头乌龟的。”

这话让英华听的老脸一红。

听着怎么像是在讽刺清廷,讽刺满人呢?

无论如何,两人相谈甚欢。

英华不但答应自己跟着走一趟,还承诺帮忙联系其它社会阶层参与进来。

最后,离开的时候,刘佳慧对他说:“敛之先生,鹿岗镇慈善会不是平白让大家辛苦,至少差旅费是一定有的,管吃管住。”

英华赶忙摆手:“既然是做慈善事业,怎么能只让你们掏钱呢?实不相瞒,在下也有意慈善,想在香山办一个孤儿院。”

闻言,刘佳慧莞尔一笑:“敛之先生不必推辞,这是鹿岗镇慈善会的规矩,否则长此以往,若邀请到拮据的人,会让人家为难的。

另外,敛之先生想创办香山孤儿院,若有经济上的困难,可以向鹿岗镇慈善会申请资金援助,但钱财流向一定会受到监督。”

待刘佳慧离开。

英华马上拿出纸笔,奋笔疾书,撰写最新的新闻通稿。

此时他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很快写完,交给编辑:“这则通稿立刻插进下一期报纸,这种好人好事一定要报道!”

……

这不巧了么,新一期《大公报》马上要付梓刊印,他才写完的文章立即就上了报,在天津散播。

《大公报》:先有鹿岗镇保险队守土尽功,后有鹿岗镇慈善会十万火急赶赴香港救灾。而各地官府颓败丛生,挥霍甚夥。裁减赈济经费,以挪为他用,比之饮鸩,尤为危险。更有甚者,截留赈灾之款以盈私库。国家库款万绌,外债日多,险象日现,几濒于危……

英华也并非夸大其词,这几年连年灾祸不断,堪比元末和明末的天灾人祸,让清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风调雨顺的时候,那些生在百姓中的蛀虫吸血,或许造成的影响不大。

但现在还那么干,却加剧了各地的反抗,起义屡屡失败,可起义又如野火燎原春风一吹便又生。

鹿岗镇慈善会前往港岛赈灾的新闻见报,很受社会各界关注。

尤其英华详细的说明了鹿岗镇慈善会合理而先进的结构和制度。

其实这些制度一点也不新鲜,每个国家都会设立监督机构。

但能把这些制度,归纳总结后,用在商业或者非盈利性质机构中,鹿岗镇慈善会算是开了先河。

比如现在的商人,可能也懂得这些道理,也能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几十数百人。

但有这种能力的,一般都是靠着自己才能上位,人走茶凉,人亡政息。

慈善会完善的制度却保证了铁打的慈善会,流水的兵。

谁来都是这个规矩,照办就行。

这效率就高了不止一筹。

在很多撰稿人大受启发,想要引而申之的时候,赵传薪一行人已然乘船南下。

一路无话,到了上海。

刘宝贵,刘佳慧,高丽等一干人,带着英华这些社会各界的人士乘坐客船。

赵传薪则乘坐载着粮食的货船。

有了天津的前车之鉴,他担心跟着他其他人会遭受无妄之灾。

下了船以后,英华总算如愿以偿,见到了赵传薪的真身。

他上前两步:“赵先生,久仰大名了,没想到你这般年轻。”

上下打量,果然一表人才!

只能说,他对赵传薪的了解还是过于片面。

待得刘佳慧介绍以后,赵传薪和英华握了握手:“幸会幸会,有时候我也苦恼自己怎么就不会变老呢?

敛之先生也很年轻,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五十岁的人。”

英华破防:“赵先生,我今年才三十九岁!”

这让赵传薪很尴尬,他讪笑:“一样,都一样的,不要在乎这些细节。”

英华很无语。

这和他预想中的见面场景,非常不一样。

面前这年轻人,看着吊儿郎当的,皮囊不错,气质却不像好人呢?

鹿岗镇诸人自然知道赵传薪就这性格,无论到哪或者面对谁,他就是他,怕是这辈子也改不掉了。

于是刘佳慧牵头,赶紧和英华说话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等出了港口走了一段路,轮到赵传薪懵了。

一个老太太噗通一下给他跪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