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没见过这么能恶心人的!

恰好清流势力在接连损失了左都御史、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三个职位后,也急需补充高端战力。

于是与赵用贤一拍即合,这就是赵用贤今天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而另一个被顾宪成称为周庭老弟的,则是“山左三大家”之一公鼐,当今山东文坛的代表人物。

“山左三大家”里的另两个人则是礼部尚书于慎行、资深翰林冯琦。

虽然公鼐现在还没有入仕,但凭借山左三大家另两人的身份,别人也不会小看他,以及他的潜力。

在政治上,公鼐非常倾向于清流势力,属于自带干粮的那种,有点像被林大官人教训过的汤显祖,不然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听到别人的言论,清流势力的精神领袖沈鲤不由得再次长叹一口气。

虽然他一直是清流势力领袖人物,但他心里并不愿意被诟病为“结党”。

他本意只是想推广道德体系,实现从上到下的道德复兴,而不是拉帮结派。

在过去这些年,他始终将其他人视为同道,而不是党羽,哪怕是他亲手提携起来的那些人。

但是沈鲤从今天众人的态度能得知,大家已经铁了心要明确结党,以实现更严密的组织形式。

至于重修东林书院,就是这种思路的载体和具象化,让“结党”这种偏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物质上的锚点。

对于其中原因,沈鲤当然也非常清楚,简单总结就是——被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林姓某人打急眼了。

确实很难想象,看似兵多将广的清流势力居然被一个新人打成这样。

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是很多次骑脸输出。

沈鲤有时候甚至有点怀疑,再这样打下去,会不会有同道为了弄死林泰来,魔怔到去投靠皇帝?

顾宪成又领着一行十几人继续前行,逐渐走到了东林书院遗址的中间部分。

他继续介绍情况说:“邹前辈帮助我募资,先将原址土地购买下来,然后就动工重建。”

然后扭头朝着人群里唯一身穿官袍的人问道:“尤县尊!县衙应当没有问题吧?”

那姓尤的知县答道:“县衙自当鼎力支持!”

顾宪成脸上浮现出期待神色,指着前方一大片残存台基说:

“这里应当就是当年书院的主堂。重建之后,我准备命名为依庸堂。”

此时残存台基上放置着两条木板,每条木板上都写着一句话。

分别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很明显一对楹联。

顾宪成略有得意的说:“苏州有一位叫钱允治的朋友,听说我要重建东林书院,特意送来了这对楹联。

我以为绝妙无比,他日要挂在依庸堂上,今日先请诸公鉴赏。”

“妙哉!”“甚好!”众人仔细看过后,一起大加赞赏。

有一说一,这对楹联确实出色,感觉在楹联史上都能排得上号。

难怪顾宪成得到楹联后,会为此得意。

回到家乡闭关数月后,顾宪成感觉自己又行了,意气风发的说:

“我虽不才,但只要诸公肯助我一臂之力,我就有信心在三年内,将重修的东林书院变为天下最知名的学院!

我会让东林书院变成主持天下公议风向的地方!”

随即顾宪成又对沈鲤问道:“沈公闲游林泉之余,不妨多来东林书院授课,可也?”

沈鲤很清楚,这是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为“东林书院结党”背书。

稍加思索后,沈鲤答应道:“可以。”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不可能逆人心而动。

他很清楚,别人都已经更激进了,如果他不跟着表现出激进,就会被视为“叛徒”,遭到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清流势力反噬。

顾宪成心情大定,如果东林书院的名声打出去了,成为政治舆论中心,即便自己在老家守制,也可以对朝政发挥出巨大影响力。

今后万一在朝堂斗争失利,也有了退路,不至于离开朝堂后就彻底失去权势。

而另一个本地人邹迪光正寻思着,现在气氛应该到位了,可以说说文坛大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