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迷惑的反差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2351 字 3个月前

一个小小知县,哪还能真让巡抚来劝自己?

于是更新社盟主、客座教授、两位社友谈笑风生,仿佛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其他前来迎接巡抚的人物,也仿佛成了被排斥在外的看客。

又听到林泰来对袁宏道笑道:“袁县尊的机会来了,若能得到抚台支持,你心心念念的三江口疏浚工程何愁不能启动?”

三江口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地名,连四书五经里都有这个名词,可惜早就消失了。

若能借着疏浚工程,把这个古地名恢复了,就会像苏堤、白堤一样留名后世,任何文人都拒绝不了这种诱惑,袁宏道更不例外。

见林泰来主动提起,赵巡抚就也主动询问道:“目前有什么难题?”

袁宏道趁机诉苦说:“别的好说,就是济农仓受府衙掌管,县里难以使用,所以工程费用无从谈起。”

济农仓本是各县可自由支配的经费,但却被府衙收了上去,县里财政支出自然就紧张了。

众人心里就开始琢磨,在新巡抚亮相仪式上,只怕所有的表态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有可能是以后的工作重点。

忽然就这么提到了济农仓的事情,又联想起林泰来当初对济农仓的态度。

在场众人便知道,济农仓这事肯定还是绕不过去了,林大官人对济农仓的兴趣从来就没有衰减过。

于是本该第一个说话,但却被晾了半天的朱知府,终于被林泰来看到了。

“朱太守还是将济农仓调度权归还各县吧!”林泰来劝道:“不然各县没有经费可用,什么也做不了。”

朱知府冷着脸说:“本官早就明确解释过,府衙收了各县济农仓调度权的原因。

近两年来,济农仓出账多,入账少,库存粮食一直下降。

所以为了济农仓发挥效用,将济农仓调度权从下级收上来,统一安排方能力保万全。”

众人都以为林泰来要仗着巡抚的势,直接反驳朱知府时,却见林泰来点了点头,赞同道:“朱太守言之有理!”

然后林泰来又继续说:“只有将济农仓调度权收上来,才能确保各县济农仓的安稳,朱太守说的没错。

所以按照朱太守的思路,不妨再将各县济农仓调度权上交给巡抚。

这样能在一个比府衙更高的层面,进行更好的统一调度,想必这也是朱太守所乐见其成的。”

众人闻言无语,虽然听起来很荒谬,但林泰来的逻辑没毛病。

朱知府可以借口“上级统一调度”,将下级各县济农仓调度权收上来。

那巡抚当然也可以用同样的借口,再将济农仓调度权从府衙收上来。

总不能你府衙只能当上级,却不愿意当下级。

当初县衙在林大官人撺掇下,争了半天,始终不能将济农仓要回来。

今天大概就是林大官人换了巡抚角度,再次伸手。

朱知府没有正面回答林泰来,看向了赵巡抚,问道:“这是林某人自己的想法,还是察院的想法?”

赵志皋扛起了责任说:“这就是本院的想法。”

朱知府毫不客气的说:“巡抚贵在统领全局,查漏补缺,检查整肃,而不是本末倒置,对地方事务插手过细!

不然的话,还要我等府县衙门有何用处?”

众人都颇感意外,朱知府这个情绪有点强硬,莫非是因为刚才被晾了一会儿的缘故?

从职差上来说,知府肯定是巡抚的下级。

不过朱知府是四品,而赵巡抚同样也是四品,纯从身份上来说,差距又不大了。

但从正常角度来说,这仍然构不成朱知府强硬的底气,谁也不知道朱知府的底气从何而来。

随即又听到朱知府说:“另外也不要以为,结交了内阁权宦子弟,就能为所欲为了。”

不知道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似乎是对赵巡抚,又似乎是对林泰来。

但所谓的“内阁权宦”子弟,很明显指的就是申二爷。

朱知府这样的公开点艹,让在场众人都有点惊到了。

如果说刚才朱知府顶撞巡抚,还在大家所能理解范围内。

在大明官场里,下级顶撞上级的事情并不算罕见,仍然还在争权夺利这个正常框架下。

可是朱知府直接点名申二爷,就让别人不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