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站在风口上(求月票)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2565 字 3个月前

这下真能理解,“我佛慈悲,亦有金刚怒目”的意思了。

然后再把济农仓拿到手,调动济农仓存粮来弥补一部分缺口,忽悠一下民众还是很容易的.”

当时相国张江陵为平息事端,做主豁免了苏州府历年所有欠税。”

林泰来又说:“最后一个条件,人选最好是当年反对过张江陵的!

虽然这个条件对如今办事完全没用,但有利于尽快御批,尽快上任。”

赵志皋:“???”

朝廷也清楚,这些欠税已经根本不可能追缴回来了,但若一直拖欠着不管,又会影响朝廷威信。

而且赵公别忘了,如今内阁里面有两个苏州人,其中一个还是首辅。

海瑞不耐烦的喝道:“明人不说暗话,你不用再拿本院做幌子!”

所以说老大人这时候出任巡抚,就等于是站在了风口上,有一次奏请豁免欠税的机会,先以此安抚民心并不难。

一个是投机取巧的刁钻年轻人,一个是有点能力的忠厚长者。

赵彩姬起身道:“既然你不管,那我就自己解决这件事了!”

“并没有!”林泰来说:“你们行业的事情,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到我头上!”

苏州府抗税一直是传统艺能,也盛产刁民,任何官员上任后遇到这样大面积的抗税舆情,都会感到非常棘手。

难道老大人眼里,在下就是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大局的人?”

随后林泰来又继续说出了第三个条件:“人选要在士林有一定声望,在苏州各县都有有一定士林人脉,这样才能扭转舆情。”

当初我答应过云间董其昌,不再找她麻烦。然后现在又被海青天盯着,不方便外出肇事。

第一步就是豁免钱粮,以此安抚人心!”

而且赵志皋当年得罪张居正后,在地方当过几年官,对基层工作也很了解,才力绝对够用。

老成持重,江南旁边的浙江人,在南京国子监工作有士林人脉,当年因为反对张居正被贬出京师。

再说原先也是我先羞辱过她,现在我大小也是个解元了,还要较劲就有失风度。”

林泰来不满的说:“这是说公事,老大人却先入为主的将个人情绪带入公事,对得起天子的信重么!

但这现实吗?你想豁免承担漕粮六分之一的苏州府钱粮,那小心朝廷先把你人头豁免了!

既然每年都收不齐,所以每年都有欠税,常年积累下来苏州府经常欠着朝廷几百万石。

端正刚严的海青天何时也学会了阴阳怪气?这人设是不是要崩?

“本院修养不足,一时失言,赵学士勿怪。”海瑞连忙把话往回收。

于是海青天又迷惑了,林泰来这种人怎么会推荐赵志皋?

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林泰来和赵志皋两个人怎么看也不搭。

林泰来瞠目结舌,这也能成为红的理由?骂自己这么受欢迎吗?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赵彩姬继续指责说:“关键是你又不闻不问的,等于是纵容她这样做!”

前文也介绍过,苏州府这地方税赋非常重,但也很难收齐,每年能收够定额七成就算合格了。

抬头又看到海瑞板着脸站在亭外,林泰来赶紧站了起来,迎接说:

“老大人走近了也不吱声,让在下也没个准备。”

比如席家那些人具体判几年流放到哪里,亦或临淮侯李言恭具体什么时候被罢职,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不用林泰来天天盯着关注。

再将赵志皋与那几个条件对应,发现竟然完全符合。

然后海青天又亲自与赵志皋会面,交谈过后越发的感到,赵志皋真不是奸猾之辈,反而有忠厚长者之风。

林泰来就解释说:“我提出的这些人选条件,并非是为了推出赵学士,而是为了给老大人你准备的啊。”

同时又不能是年近六十,有可能无心差事、敷衍度日的人。

算了算了,不管了!反正被写进戏剧也不亏,可以增加自己的名气和传奇度。

回过神来后,海瑞忽然问道:“你对张江陵怎么看?”

林泰来陪伴着赵巡抚,一路同舟而行。

然后终于在十月中旬,征税开始后,朝廷加急诏书发到南京,升赵志皋为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巡抚应天府等处,也就是俗称的江南巡抚。

林泰来又道:“如果老大人不想做这个巡抚,也可以另推他人。但最好要满足几个条件,才能平稳过渡。”

或者说,这几个合理的条件,看起来就像是给赵志皋量身定做的一样。

林解元眨巴了几下眼睛,一脸正色的答道:“在下一直表态,关于新巡抚人选,只认老大人你一个,也只相信老大人!”

林泰来提醒说:“当然有符合条件的人,比如侍读兼掌国子监事赵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