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谁说这是喜剧片的

有段时间黄博认真研究过丁修的古装,首先是仪态,他不用演,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就是古人风范。

比如步伐,他走的是四方步。

很多人以为古装戏就是穿上古装就能演,大错特错,最简单的步伐他们都不懂。

戏台上的步伐,一般两种,一种是官步,端庄大气,庄重,体现出权威和尊贵。

再就是四方步,步法灵活,自由,以舒展为主。

别小看只是一个走路,四方步不简单的,黄博曾经试过学着丁修古装剧的样子走四方步,短时间内根本学不来。

他也请教过北电的老师关于这种路子,老师说普通人想短时间内学会是别想了。

四方步除了要走得熟不生疏,还要配合手臂,上半身的摆动。

一般人走出来就是个四不像。

也就是京剧舞台上的那些老生小生才行。

只是为了古装扮相仪态合适就花大量时间去学这种步法,老师都不推荐。

因为成本太大了。

又不是专业的古装户,谁天天有古装戏拍。

丁修的古装除了仪态姿态步法,语速口音也是一大特色,反正他一穿古装,往那儿一坐,就特么不是个现代人。

丁修没专门学过表演,但能做到这个地步,黄博只能归功于天赋好。

但天赋如此好的丁修,一门心思钻钱眼里,为了钱拍戏。

倒不是说这样不好,出来混,恰饭嘛,不寒碜。

但都入行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艺术追求吧,比如拍一部让观众永远能记住的电影。

以丁修的资源,他要是专心拍电影,拍好电影,将来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但这厮就是死活不愿意。

一副,我就是玩的样子。

黄博好想打他。

“电影快开始了,先安静吧。”

杨思唯开口打断了黄博和丁修的交谈。

都是成年人了,想改变对方的想法谈何容易,丁修要是愿意朝着老艺术家的路子走,早就走了,哪里还用的着黄博说。

……

斗牛,看到这个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贵省那边的一种风俗。

但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故事开头,抗战时期,战火弥漫,大地哀鸣,有一天,抗日根据地的收到一头捐赠奶牛,这是给受伤的战士养伤的。

但因为有任务,需要转移,根据地的同志把牛交给村里的人照顾。

起初谁都不愿意接受,还通过抓红豆的方式选出养牛的人,小寡妇九儿帮破落户牛二抓阄,最终牛二成为这个倒霉蛋。

有一天,鬼子进村,残忍血腥的扫荡过后,村民被全部杀害,只有牛二和奶牛活下来。

在鬼子离开后,又一队鬼子部队路过此地,把这当成了暂时休息,养伤员的地方。

肩负着保护奶牛重任的牛二想尽办法和鬼子斗智斗勇……

导演的镜头语言用得很好,几个镜头就把主角牛二的内心的悲凉和绝望拉满。

比如鬼子扫荡村子后,死人堆里,牛二一眼认出未婚妻九儿的手,她的手腕上还带着他家传的银手镯。

除此之外,她的衣服凌乱,裤子被人扒去。

比如他冒死回村救牛,用望远镜打探情况时发现旗杆上挂着东西,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老祖和村长的首级……

一路看下来,这部电影又好笑,又压抑。

电影的最后,是牛二和奶牛一起隐居在山上,多年以后,根据地的同志路过这里,牛二含着泪把牛还给他们。

他们没要,而是把牛送给了牛二。

临走之际,还帮牛二写了个牛二之墓,因为一阵大风,纸张被吹乱,成了二牛之墓,充满讽刺意味。

影厅灯光亮起。

王保强擦了擦眼睛,说道:“不是说斗牛吗,牛呢,怎么不打架啊?”

丁修沉甸甸道:“谁特么说这是喜剧片的。”

他第一次看这么压抑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