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9章 辅弼(七)

大明元辅 云无风 1722 字 15天前

有了“朝鲜不卖田”这一条,朝廷对于这道奏疏的批评声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对于多数大明官员而言,他们在有闲暇之时还是会考虑一下所谓朝鲜的长治久安的,比如朝鲜田地本就不足,如果大量田地被京华买走,将来万一朝鲜粮食不足,京华会不会囤积居奇啊?哪怕京华过去从来没干过这种事,但万一呢?

现在就不必担心了,京华不买田,依旧如过去一般只对矿山、盐场、港口和城市用地感兴趣。这些都是所谓的“商业用地”,朝廷官员们虽然现在或多或少的知道这些地也很赚钱,但他们同时也知道,这些土地要赚钱是需要前期投入的,本钱不足的人反正也干不了,而且建成之后还能上缴商业税,也算是一种双赢,没什么不好。

但是,朝鲜依旧需要很多朝廷拨银子才能做的事,比如整修田地、建设道路、重修水利、修复城池等等。这些活京华也有能帮忙的地方——京华基建的本事谁不知道,但他们绝不白干,无论是水泥供应还是直接负责工程,那都是要收钱的。

纵然高务实尽力腾挪,比如让朝鲜方面以工代赈等等,可落到最后还是需要花费九十多万两银子才行——这还是今年,明年乃至此后数年,也都需要数额不等的投入。

其二,国内今年受灾严重,蝗虫也好,水患也罢,以及冰灾之类,该投入的银子少不了,而京华也只能在粮食补给、难民移民等方面给予一些帮助,并且顶多少赚,而不可能免费。

总之在这一块,朝廷又要花一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几乎不能产生收益,甚至只能算作“维稳”,某种程度上算是白花。

其三,沈一贯那边也开始伸手要银子了。这厮去负责泰山封禅大典的前期准备,而朱翊钧为了避免皇帝出行“祸害沿途百姓”这种遭人骂的情况出现,一开始就耳提面命,要求尽可能让朝廷出钱,不要搞什么地方官接待、献礼这种事。

这个主意很好,让皇帝和朝廷都少挨了很多骂,士林上下对于皇帝和沈一贯颇为赞许,唯独高务实倒了大霉——这尼玛又要花一大笔钱。

最关键的是,这种开支的预算上下浮动的范围非常大。如果想要皇帝满意,几百万两砸下去也没个水花;如果舍不得投入,到时候御驾过于寒碜,那势必引起皇帝不满。即便皇帝因为主意是他自己想的,不好在明面上怪罪高务实,但心里难免不痛快,觉得没有排场,丢了面子。

对于这种不可能两全其美的事,高务实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又安排了一百五十万两。一部分是御驾及随行人员、军队的开支,一部分是给沿途驿站的津贴——驿站以前可不必招待如此庞大的队伍,其中甚至还有御驾,因此馆舍需要扩建或者修缮,食材、用具等也需要安排置备。

要知道,他们这次接待之后,将来也不太可能再迎接如此规模的队伍,因此这些钱不可能强行要他们自己出——记得高务实的《纾驿路疏》吧?现在的驿站可是“承包制”,朝廷也不好强制命令这些承包者勒紧裤腰带来迎接御驾啊。

其四,朝战结束,有功将士都需要封赏,这也是极其费钱的。朝战前前后后差不多打了八年,连辽东李家都损失惨重,全国各地征调的大军就更别提了,何处损失不需要花钱?

立功的,战死的,受伤的,这些人该抚恤的要抚恤,该救治的要救治,该奖赏的要奖赏。将领的奖赏还好说,大明朝廷在这方面小气惯了——就像戚继光当年一样,动不动一次“大捷”下来也不过获赏“白银二十两”。关键还是战士们的奖励,那才是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