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终结

高贤虽然有些不解,却也没太在意。反正他没想靠着白玉蓉,只要保持距离就好了。

他盘坐在床上,趁着身上灵气正浓开始修炼大五行功。

大五行功运转了一百零八周天,他身上那点酒意就全散了。

今天晚上喝的这顿酒,吸收了大量灵气。运转大五行功的时候,他明显感觉更顺畅了许多。

这顿酒花费了近十块灵石,可谓壕奢。

这样消费灵石,主要是满足口腹之欲,虽然对修炼有些好处,性价比却太低了。他就是有钱也不会这么浪费。

高贤进入心相神殿,找兰姐双修过后,又把各种法术、剑法的练了几遍。

等他再睁开眼睛,人已经完全清醒。再看外面半月的位置,他知道现在大概是丑时,也就是凌晨一点多。

到了这个时间,许家内外已经是一片安静。

高贤换上玄水法袍,检查了身上法符、法器、剑器、丹药等等,都没问题这才催发无影法衣出了许家。

他施展闻香术,循着吴安身上的味道一路向前。

昨天晚上,他就发现吴安、蒋成身上都带着香囊。

两人香囊显然都是自己调配的,主要是用来驱除蚊虫遮蔽臭味。

不止是他们两个,众多弟子几乎是人人佩戴香囊。

显然,连云城的生活比较精致,修者们生活也更讲究情调,就有了佩戴香囊的习惯。

高贤当时就用闻香术锁定了两人香囊味道。

不到一天的时间,香味留下的痕迹把吴安、蒋成的行踪清晰标注出来。

连云城虽然热闹,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休息。

只有西区的一处,还隐隐有灯光透出来。

高贤强大而敏锐的神识,还能捕捉到那一处传来的笙歌琴乐之声。

显然那里是连云城的夜场,红灯区,这才能通宵达旦歌舞不停。

其他地方都是一片幽暗沉静,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就是贯穿连云城的主街,都是如此。

高贤在一条主街上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队巡逻的修者。

这些修者身穿黑色法袍,佩戴剑器,十人一组。领头的是位练气后期。

一组修者也没人说话,默默在街道上巡视。

看这群修者状态,却比飞马集的巡护队负责多了。

高贤好奇的打量了一会,最终确定这群人都是练气修者,为首的也不过是练气后期。

按照七娘所说,连云城也就有三四位筑基大修士常驻。

其他筑基大修士,都是常住金霞山。

在连云城的筑基大修士,也不可能半夜三更出来巡逻。

确认了巡逻组没什么威胁,高贤也放心了。

高贤循着香囊味道到了西区某座院落外,从院子里积蓄的浓厚味道来看,吴安就在此处。

高贤以鉴花灵镜扫视,很容易就锁定了吴安的位置。

外院的一间厢房里,吴安躺靠在床上,断臂已经接上,断裂处裹着白布,上面透出一片赤红血迹。

白布外则贴着两张法符,上面赤红符文隐隐闪动着灵光。

高贤见识太少了,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法符。看吴安扭曲的表情,应该不太好受。

蒋成就坐在床前,他眯着眼睛一脸倦意,都快要睡着了。

两人一直也不说话,高贤感觉有点无聊,他目光转到院子深处,就看到里面正房灯火通明,几个人正在说话。

坐在主位那人浓眉环眼,身材粗壮有力,身上黄色法袍隐隐闪动金光。

他板着脸端坐在那,显得颇有威势。

其他几个修者,都是一脸恭敬之色,言行举止都透出一股小心翼翼的意味。

高贤不认识为首那人,却能猜出此人身份,必然是那位许七爷,也就是许盛业。

他上午去找了七娘,询问了许七爷的事。

七娘不知道谁是许七爷,不过,连云城内姓许的筑基大修士就两位。

一位就是他老师许明远,另一位一位许凌云。据说两位还有亲戚关系。

这位许七爷,必然是许凌云身边的人。

朱七娘派人问了一下,很快就打听到许七爷名叫许盛业,练气九层,是许凌云的侄孙。

许盛业能力比较强,这几年他逐渐成为许家重要人物。因为在他那一辈排行老七,故此外面都尊称许七爷。

高贤看房间里这位样貌做派,断定这人必是许七爷无疑。

来到正厅,高贤发现这房间居然布置了法阵。

法阵看着有些简陋,释放的淡淡法力灵光却足以起到屏蔽保护作用。

他施展无影法衣穿墙进了正厅,很轻易穿透了法阵的无形光幕,却没有引发法阵波动。

房间里的几名练气后期修者,对此都一无所觉。

主位上的许盛业说道“时间不早了,该动身了。”

他说着站起身,招呼众人向外走。

其他几位修者都跟着起身,一个灰白头发老者有些为难的低声说道“七爷、要不咱们还是先问问老祖宗的意思?”

许盛业一脸不耐烦,“这点小事还要去惊扰老祖?!”

他环眼瞪的老大,满脸凶相。

灰白头发老者不敢和许盛业对视,他低下头说“毕竟涉及到许明远,和老祖关系不同一般。老祖也交代过,三元堂的事不要乱插手。”

“你这老家伙,年纪越大胆子越小。”

许盛业指了指老头,很不客气训斥道“许明远早死了,就剩下个女人当家,有什么可怕的。老祖所言,只是让我们谨慎小心。”

不等老头说话,许盛业又说道“今天吴安他们一起威逼白玉蓉,那女人要有什么手段早用出来,哪里还要一个弟子代为出手。”

其他闻言都是点头。他们怂恿吴安去抢《三元丹经》,就是想试探一下许家虚实。

从结果上看,白玉蓉没什么能耐。

许盛业又说道“现在别家还在观望,正是我们动手的好机会。”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为了《三元丹经》总要冒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