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省亲

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31,331,3331,33331,333331,3333331”,然后说:“这些都是素数,你们有谁可以证明出来下一个数字33333331是不是也是素数?”

放下粉笔,李谕离开教室,陈宝泉请他来到办公区参观,李谕赫然发现墙上竟然也挂了一幅自己的画像。

李谕指着画像说:“陈校长,这个……”

“哈!”陈宝泉笑道,“既然是娘家人,挂个画像不过分吧?”

李谕摊摊手:“好吧。”

进入校长办公室,李谕看到里面坐着一对英国父女。

陈宝泉介绍说:“这位是苏慧廉先生,还有她的女儿谢福芸女士,两人均来自英国。他们一直想见您。我告诉他们今天您会来,所以就在此等候。”

苏慧廉与李谕握手道:“院士先生,本人对您敬仰已久。”

陈宝泉继续说:“苏慧廉先生曾经接受李提摩太邀请,担任过山西大学堂校长一职,也算教育中人。他准备从英国募捐款项,在北京建一所大学。”

李谕说:“建设高校的初期投入会非常大。”

苏慧廉说:“是的,所以我计划在英国募集300万英镑。”

这个数目倒是足够。

他的女儿谢福芸道:“除了大学堂,我也要建一所女校。”

李谕问:“为什么要建两所学校?”

谢福芸说:“是这样的,首先,英国的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均是纯粹的男校;其次,我在温州出生并且长大,对中国不可谓不熟悉,深知中国女子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男女同校至少在大学阶段不是很合适。”

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不是单纯地轻视女性。

李谕点头说:“女校确实更缺。”

谢福芸说:“我会依照英国的贵族学校标准兴建女校。将来如果有机会,再兴建普通女子学校。”

她的做法与当初北洋女子公学的路线差不多,是现实所迫,因为目前基本只有有钱人家才会让自家闺女出来读书,生源不会很多。

李谕说:“学校选址在哪?”

谢福芸说:“地坛东边,定名为培华女校。”

李谕脑子一闪,总感觉这名字在哪听过,琢磨了半天才记起来,这不就是林徽因就读的学校嘛!

女校看来是办起来了。

至于苏慧廉想建的大学,由于一战爆发,根本没法继续筹款,只能不了了之。

但这位老哥对民国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此后他回到英国,蔡元培、胡适等人去牛津时,进行接待工作的就是这个在温州生活了多年的中国通。

他对民国的教育有一定贡献,不过名气却不如李提摩太等人。

几人聊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学生敲门进入。

他兴奋地说道:“李谕先生,您出的题我解出来了!33333331不是素数,而是17与19607843的乘积。”

李谕非常惊讶,速度简直太快了,大数分解一直是数学界的难题,于是好奇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回先生,我叫杨武之,安徽凤阳人。”

好嘛,难怪了!原来是杨振宁的父亲,数学家杨武之。

李谕笑道:“恭喜你,答对了。”

杨武之期待道:“奖励是什么?”

李谕本来只想给个助学金,此刻却说:“赴美留学的机会,不过需要伱先在本校读完四年本科。”

杨武之听后异常高兴:“我知道,清华学校也要先读完本科才能赴美!我一定好好准备!”

历史上,杨武之直到1923年才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但还是一贯的观点,早点让他去肯定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