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条约

陈介石走到门口时与李谕打了个照面,“李大学士,您又来了。”

他看到李谕手中“关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一些解释”的讲义题目,接着问道:“您也研究哲学?”

陈介石同时讲哲学门课程。

李谕笑道:“其实是数学与物理学。”

陈介石是个认真的学者,问道:“学习哲学要懂数学?”

这个问题李谕不知道咋回答,只好说:“感觉懂一点数学最少可以提高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好像对哲学有帮助。”

陈介石问道:“李大学士讲的东西难不难?”

李谕指着手里的讲义说:“这些主要是一些基础内容,不难。”

“能不能把讲义给我一份?”陈介石又问。

“您要学?”李谕诧异道。

陈介石四年后就会过世,以他的年纪学数学真的晚了。

“学生娃都学,我作为老夫子学学不应该嘛,”陈介石说,他似乎听出了李谕话中的意思,然后又说,“朝闻道,夕死足矣。”

李谕不好再说什么,抽出一份讲义递给他:“严格讲,这是在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学,也就是自然哲学。但这份讲义只涉及一些基础内容,主要讨论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理解难度不大。”

陈介石郑重接过:“本人会仔细研读。”

李谕感觉他不一定能看懂,但还是被他这种求学精神所感动,于是说:“另外我还写有入门讲义,会有帮助。”

陈介石认真道:“多谢。”

——

李谕讲课就放松很多了,在他看来,这些学生就像中学生。

不过毕竟是民初,能有后世中学生学业能力的一点都不算弱。学生的年纪参差不齐,大的有二十多岁。

李谕先随便自我介绍了一下,学生表示都知道他。

“既然如此,我就直接讲讲课程,虽然我明白各位将来不见得学理工科,不过数学是硬指标,任何专业都要懂一点数学,”李谕说,然后问道,“哪位是班长,把讲义发下去。”

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站起身说:“院士先生,我是班长,我叫顾颉刚。”

李谕把讲义递给他:“麻烦了。”

顾颉刚将来是一位大历史学家,看得出北大今年的改变很有价值,已经招募到优秀生源。

顾颉刚这时已经二十岁,早在老家结婚。

发完讲义后,顾颉刚说:“院士先生,有一些来旁听的,讲义不够。”

但凡李谕讲课就会有很多人来旁听,他只能说:“没办法,先讲吧,课后有需要的可以去印刷部领取。”

课程内容没啥难度,只是提升一下学生兴趣。

李谕搬出大神牛顿,同时讲了一些他的生平和学习数理科学的难度问题,希望多一些人将来进入理工科。

——他是一点都不担心民国文科的人才储备。

讲课过程很顺利,学生最喜欢听的就是这种科普性质的课程,非常有意思,也能听懂。

可惜现在除了李谕在上海建的大同大学讲述科技史相关课程,其他大学压根不重视这种极端冷门史。

或许过段时间,李谕从欧洲带回的那些科技人物传记编纂发行后,会有所改变。

——

从北大出来,李谕碰到了等在这儿的颜福庆和胡美博士。

打过招呼后,李谕随口问道:“两位在长沙的雅礼医院办得如何了?”

颜福庆说:“我们就是因为与此相关的事情上京。”

李谕纳闷道:“你们在长沙办医院,来京城做什么?”

颜福庆解释道:“我们准备与胡美博士的雅礼会再在长沙共同创建一所新式医科大学,暂时用湖南的简称‘湘’字与雅礼会的‘雅’字命名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同时得到了湖南省谭延闿都督的同意。可惜决议送到北京政府,却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