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不可思议的化学老师

张謇问道:“唐大人不反对民主,甚至赞成?”

唐绍仪说:“我早在留学时,就种下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种子。现在的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才能将这种理想变成现实。”

张謇高兴道:“您是北方代表,如果您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议和就能有成果!”

唐绍仪说:“我还可以透露一个细节,在北京时汪兆铭曾接到黄兴的电报,黄兴表示袁公如果能够赞成共和,那么就可以举袁公为总统。你们猜袁公看后怎么说?他说这个大总统是无论如何不能当的,还是应该让黄兴当。袁公的话表明他并不反对中国实行共和立宪,不过碍于他的身份,无法出头提倡而已。”

唐绍仪把底透给张謇,是一种示好。

张謇一开始也是立宪派,现在思想往革命派方向转,但两边人缘都不错,一旦议和出现问题,还能靠他来继续撮合。

此后的议和在和平饭店的前身汇中饭店举行。

李谕就不用掺和其中了,因为没啥必要。

辛亥年间各项事务推进的效率高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多大事在一个月内就谈定了。

南北议和主要是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国体问题,必须共和、不能君主立宪;这是南方革命党最关切的;

以及南北方共同成立的政府谁来当总统,这是袁世凯最关心的;

然后才是关于清帝退位后的厚待问题。这件也重要,不过只要袁世凯逼宫完成,其实最好办,无非花点钱而已。

别说改朝换代,就算李谕穿越前的和平时代,能用钱解决的算啥大事?

甭管爱新觉罗皇室每年要四百万还是五百万元,在惨烈的流血战争面前,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此后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耗费的军费总计就高达二十多亿银圆!

革命派在议和方面的诚意很高,只要是第一条,即共和制,袁世凯接受了,就同意让他当总统。

双方还得谈一个月,李谕带着书籍去了杭州。

目前的杭州城不大,李谕要去的地方也很好找——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这所学校后来的名字叫做杭州师范大学,没错,就是马云的母校

虽然后世除了提到马云时大家才会想到杭师大,但这所学校在民初其实很厉害的。

监督校长是沈钧儒,李谕之前见过他。

沈钧儒是末代科举的进士,后来去日本留学。他是民盟创始人之一,建国后还当了最高法的院长。

李谕说:“打扰大家学习了。”

沈钧儒笑道:“您别说,别人来,真的是打扰;但阁下来,就是我们学习了。”

李谕也笑道:“其实我是来请教的。”

沈钧儒给他介绍身旁的一人:“这位是经亨颐,学校的教务长。”

李谕同他握手道:“久仰久仰。”

经亨颐在民国教育界是个重要人物,丰子恺、潘天寿、柔石都是他的学生。

半年以后,经亨颐就会接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一职,杭州师范大学后世仍然有以经亨颐名字命名的学院。

虽然当杭师大远没有北大、清华更出名,但此前也提到过,清末民初其实最缺的就是师范学校。

有志于办师范学校者,都是眼光长远、真心想要教育救国的人。

李谕自然对他们深表佩服。

经亨颐说:“我们才是久仰帝师大名。”

李谕说:“帝师这词要落后了。”

经亨颐说:“对,咱们不能再讲帝制词语。”

李谕又问道:“学校里有没有一位叫做鲁……周树人的老师?”

经亨颐说:“周老师吗,他正在上生理课。”

李谕说:“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