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少年英才

李谕点点头:“同意。”

他作为传统中国商人,在做买卖方面确实还是有职业道德。

因此清末的普通百姓在艰苦的生活之下,还会拿出钱来买仁丹。

李谕这么做是帮他少走点弯路,好尽快发挥他在化学工业上的特长,完成民族工业的起步。

“管不了那么多!最起码比他们效果好即可,”李谕说,“此外,我正准备与德国人一起办个西药厂,先生有没有兴趣?”

李谕感觉不能说什么了,虽然无奸不商,但不管怎么说,国破家亡的时候,有底线的人才是社会更需要的人。

次日,李谕来到上海中学,看看学生的学习情况。

李谕说:“等工厂投产后,黄先生可以来看看。”

黄楚九问道:“听闻帝师在遥远的美利坚国可以把买卖做到无比之大,肯定有独门诀窍。日本国总不可能比美利坚国还难对付,您有没有什么办法?”

李谕摊摊手:“而且落后很多,甚至我感觉这种落后与科学、政法上的落后同样可怕。”

黄楚九说:“希望帝师能够以科学手段解释日本人之意图。”

“根本不是!”黄楚九说,“以我多年经营药材经验,即便真有宣传的疗效,也需要数十种药材,那样就不可能有如此低的价格。”

黄楚九后来买卖做得不小,但在大世界建好后,就把主要精力从实业转到娱乐和地产行业了。

更何况日本人还到处宣扬仁丹是“东瀛第一,备急圣药”,更让老百姓深信不疑。

至于上海滩里的犹太商人,如沙逊之流,真心做的太过火,黄楚九看不下去很正常。——连欧洲人都有些看不下去。

黄楚九抱拳道:“一定!”

历史上侯德榜确实先学了两年铁路工程,甚至还到当时正在施工的津浦铁路干了两年。

但他最终还是转而去考清华学校的留美预科。

“无妨,懂得如何销售就足够。”李谕说。

现在的九毛钱差不多能换算900多文,不是特别小的数目。

眼前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李谕问道:“你叫什么?为什么要进入上海中学?”

“那是轮船?是轮船我就学轮船。”侯德榜说。

——

李谕说:“租界里不是有很多师傅嘛?”

黄楚九叹道:“我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生意可以这样做,铺天盖地,来势汹汹,刚刚问世就仿佛乌云蔽日。”

侯德榜又问道:“是不是不管学什么,都可以出洋留学?”

李谕说:“那要看你的成绩如何,每年赴美留学的名额有限,必须达到前几名,才有资格。”

侯德榜自信道:“我最擅长的就是读书,难不倒我!”

侯德榜是个学霸型人才,当时在清华园的十科考试成绩全部满分,总分1000,非常恐怖。</div class="conten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