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白石

“走了?!”张元济还想借此机会见见这位文坛领袖哪。

王一亭说:“不过吴先生的一位弟子还没有离开,他要过几日才坐轮渡返回长沙。”

李谕根本不挑:“名师出高徒,吴先生的弟子差不了,否则等不及了。”

王一亭对身边一个随从说:“去把白石先生叫来。”

“白石?”李谕耳朵一竖,“齐白石?”

王一亭讶道:“帝师认识他?”

能不认识吗!

不过现在齐白石虽然已经40岁,却依旧没有成大名,仅仅在长沙地区的篆刻界小有名气而已。

李谕说:“我之前去过两湖地区,有所耳闻。如果能让白石先生刻印,对我而言同样是上佳之选。”

“这样最好,我害怕帝师先生不满意,”王一亭说,“其实白石先生的印章非常优秀,两湖诗坛的领袖樊增祥都专门为了他写过润格。”

所谓“润格”,就是文人卖自己作品或者手艺时明码标出的费用,“格”代指的就是价目表格。

早在明代,“吴门四家”之一唐伯虎便写过“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之语,实质上就是一种润格的表示方式。

(话说听相声时郭德纲经常说这句话,当时还以为是他创造的这句。)

文人嘛,用高情商的说法叫做重视名节;低情商的说法其实就是穷酸。

书画印作为典型的文人艺术,如果直接买卖岂不与街头“卖艺”没什么区别,有辱文人尊严。

所以为了既能买卖书画又不致失了体面,文人们起了一个雅致的名字:“润格”(有时候被称为润例、润约或笔单)。

这才是中国人创造词语的境界。

<div class="contentadv"> 如果不是文化人,比如桥底下的乞丐,你给他说“润格”,他怎么可能懂。

此前说的那些来自日本的词汇,什么“初夜权”“处女作”相比之下意境差了太多。

不过还是很有日本风格的……

除了润格,润笔是一样的道理。后世求人写幅字也得给钱,即润笔费。

当然其中有很多细节,就不展开说了,大体知道这么回事就够。

没一会儿,随从就带着中年的齐白石到了厅中。

在李谕的印象中,但凡提到齐白石都是称其为白石老人,绝大多数照片全是他年老的样子,谁叫他成名实在太晚。

中年的齐白石还有点难以辨认。

王一亭对他说:“白石先生,幸亏你没走,你也幸亏没走。当朝帝师、科学巨匠李谕先生想要刻几方印,点名找白石先生你。”

“哦?”齐白石忍不住打量了打量李谕,一身挺拔的定制西装,绝不便宜,“如此年轻竟然就有如此名气?!”

李谕笑道:“运气,运气。”

齐白石说:“虽然阁下名扬四海,但价码可要事先谈好。”

齐白石说完就从袖中掏出了一张润格,上面写着:

“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樊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