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回信

物理本身真的没多难,关键就是背后的数学让人抓狂。

估计一些在高中搞过竞赛的人会很有感触。

对于竞赛而言,肯定是数学竞赛比物理竞赛更难。(但并不能说明哪个更考验智力。)

即便仅仅是高中数学竞赛,其出题范围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大学数学知识,也能把题目出到变态般的难度。

可以说高中数学竞赛的题目已经没有难度上限。

有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题,连大学的数学教授都会感觉两眼一抹黑。

但物理竞赛就有上限,即人类物理学认知的上限。解题肯定是借助已有的物理定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

物理竞赛绝对难不倒顶级大学物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任何物理难题都可以在某一本高等教程或者论文中找到命题依据和解答思路。

总之,最难的数学题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论文;而最难的物理题绝对不可能超过已有的论文。

另外,数学竞赛没有什么章法,出题可以天马行空,解题方法也可以有很多种。备考数学竞赛必须要做浩瀚的题目,还要比较有天赋。

但物理就很有章法:把大学微积分还有四小力学学完,就只剩一些解题技巧了。因为在高视角下,物理竞赛的题目可以很简单,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

李谕高中时就准备过物理竞赛,不得不学了很多数学。后来上了大学更有感触:数学好的不见得物理好,但物理好的数学绝不会差。

只是万万没想到堂堂物理超级大神中大神爱因斯坦也会有这种数学上的苦恼。

爱因斯坦信上后来的内容就有些无奈了:

“我准备先搞点其他东西,比如发明一台可以放大电荷的机器。我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这上面,现在我可以用几根金属棒感应出十倍的电流,然后再将它们转移到圆盘上,重复这个过程几次,就能够放大微弱的电流。

<div class="contentadv"> “我认为这是一个天才的思路,但问题是如何让它们运转起来。我在信的后面附上了设计图纸,我知道你在美国时,曾经设计并制造出无线电设备这样优秀的仪器,所以我相信你会有相应思路。

“……”

李谕翻出后面那张图纸,更加哭笑不得。这个设计要说巧妙吧,的确巧妙,但离着真正优的秀实验物理学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如果居里夫人或者卢瑟福这种实验大佬看到,一定会随手扔到废纸篓里,毕竟这两位设计的实验仪器,精度比爱因斯坦的高了不是百分比多少,而是几个数量级。

李谕先给苏黎世大学回了信,并且在信中推荐了爱因斯坦:

“很荣幸能收到贵校邀请。不过本人距离欧洲太远,实在难以赴任。而在你们的身边,其实就有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博士。爱因斯坦先生曾经在《物理年鉴》上发表了数篇极为优秀的论文,论述了光电效应以及相对论等当下最先进的物理思想,他绝不会让你们失望。”

至于普朗克的来信,不说就知道在写什么,除了一开始询问了一下最近的学术情况,后面就是在和李谕聊什么时候发表星战后续……

李谕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先鼓励了一下他搞实验创新的举动,然后还是好好阐述了一下关于相对论正确的论点,比如相对论肯定会遵从物理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最小作用量原理。

而在给普朗克的信中,李谕同样讲了相关的内容。

——

德国,柏林大学。

普朗克正在办公室看最近的学生论文以及物理期刊。

敲门声响起,他的高徒劳厄走进来:“教授,李谕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