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百年骗局

“差,而且是非常差!”蔡元培说。

“去年朝廷废除科举,几十万读书人没了出路;将来学校建起来,即便有了几十万毕业生,要是没有配套的工商业,他们也没有出路,那时候……”

蔡元培一愣,然后道:“那时候朝廷将同时失去士绅阶层与新学群体的支持!”

李谕只是点了点头。

蔡元培感觉手心都出了汗:“疏才兄弟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今天就要给日本的同僚发电!”

李谕说:“不管怎么说,朝廷面前已经是一条无法看到前途的路。洋人的到来,只不过是让这个情况加剧加快。”

中国的国情太过于特殊,立宪这种相对简单的路线不可能合适,这是历史用血验证过的。

目前的情况就是:大清不改必亡,改则速亡。

是个死局。

如果有哪个爱新觉罗想要挽救大清,至少要在鸦片战争之前。

但那时候还是很多人梦想中的“康乾盛世”哪,哪会有什么危机感?

蔡元培叹道:“洋人之淫威施加于国民已经数十年,来自洋人以及朝廷的双重恐惧支配世人太久。实不相瞒,天下苦满清久矣,却也同时苦洋人久矣,这种痛苦时常伴随我,有时甚至难以入眠。”

李谕自然明白这种情绪,别说蔡元培了,就算是那些王公贵族,见到洋人也是不敢大声说话。

“鹤卿兄,我知道您的心绪,全都来源于国贫民弱的苦闷情绪,但我们只不过刚开始,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有路。”

蔡元培端起桌子上的酒,给李谕以及自己都倒满:“疏才兄弟,我从你身上经常看到一种无法言语的自信,以及一种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成熟感,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两年的接触下来,我深信你的判断。”

李谕感慨道:“鹤卿兄,别看洋人船坚炮利,这里面的原理其实并不难以捉摸,只要是我们按照正确的路线走,早晚都可以让洋人刮目相看。”

“就像你这样?成为英吉利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蔡元培说。

李谕说:“不仅如此,我不过是万千民众中的一人。”

蔡元培算是经历过不少事的老江湖,感叹道:“世事哪有如此简单,几个月以前,我曾经去过青岛,见过德国人的租界建设,与上海租界没有太大区别,与其他国民区域比较,实在让人无法直视。这种差距是肉眼可见的,你去过这么多国家,不可能不明白我说的话。”

蔡元培与李谕轻轻碰了碰杯,一饮而尽。

对于蔡元培所说,李谕再清楚不过,尤其是青岛曾经的故事,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后人最熟知的租界是上海以及天津的租界,少数人可能也知道汉口租界、厦门租界、广州租界,但许多人已经遗忘了青岛还有德国人的租界。

后来青岛租界为世人所知,还是因为一些公知编造的一个谎言,就是那个非常著名、流传极广的关于青岛下水道的谎言。

1897年,德国强租青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日本人夺走,一共租了17年。

很多人一定听过这个故事:

一丝不苟的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却把下水道给修了。

于是,青岛百年不涝!

尤其在暴雨季,“水漫金山”的京城北京以及号称亚洲第一繁荣的魔都上海,在德国制造的青岛下水道面前,全都无颜以对。

乃至100年后,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时,国人遍寻零件不见。最后,是一封来自德国的电子邮件,给中国人说明了放备件的小仓库。

当中方技术人员打开后,小仓库里的零件竟然历经百年后仍如新!

一时间,舆论哗然,这简直是传说中德国严谨精神的至高展示!

中德下水道的对决,已然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比较。

于是乎,德国下水道,不仅冲走了中国自尊心,还冲掉了国人的智商!

是的,冲掉了无数国人的智商!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