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红楼

李谕拿过桌子上一支铅笔,在白纸上大体画了起来。

历史上北大红楼是京师大学堂找比利时公司借款兴建的,而且耗资不菲,总价20万银圆,利息为9%,分20年付清。

比利时人从中赚了不少。

因为一般晚清时期的借款利息都是5%左右,即便是商业借款,利息一般也就7%而已。

此外,京师大学堂还要支付给中间人四千元的回扣。

还没完,大楼由比利时工程师负责设计并监造,费用为工程费总额的5。

而后世建筑设计行业理论上收费标准只有1.64.5。

问过一些从业者,实际执行中收费还要低于这个标准很多。

另外,工程的施工方也是洋人的公司,应该是比利时方面的关联公司。

总之,比利时在这笔贷款建楼的买卖中利润很丰厚。

而当时的北京大学并不像清华大学或者后来的燕京大学那么有钱,可谓付出了很大代价。

但京师大学堂目前的确校舍紧张,实在是无奈之举。

李谕刷刷刷地边画边说,他对这座超级有名的建筑相当熟悉,但张百熙和朱启钤却看得面面相觑。

二十分钟后,李谕看着眼前乱七八糟的纸张,满意道:“两位大人明白了吗?”

“呵呵……呵!”张百熙尴尬地笑了笑,然后看向朱启钤。

朱启钤挠了挠头:“帝师,要不您只画个轮廓,然后说一说情况,我来画如何?”

“那感情好啊!你为什么不早说!”李谕把铅笔递给了他。

李谕没想到朱启钤竟然会建筑速写,这是后世大学里建筑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虽然比较粗糙,但整体的轮廓以及大致的设计思路都可以表示出来。

刚才朱启钤已经听了个大概,再问了几个问题后,很快就画了出来。

李谕感慨道:“像,真是太像了。”

朱启钤不知道李谕为什么会说“像”这个字,更不能理解自己画得与他画的那张鬼画符哪里像了,但还是说道:“帝师在建筑的初步设计上,确实出类拔萃。”

李谕嘿嘿一笑:“我只是见过而已。”

张百熙说:“果然多在国外走走有好处,疏才的眼界越来越宽,连营造这种事都可以通过观察做到如此水准。”

李谕被夸得不好意思,“但细节设计还需要深化,如果自己不好完成,可以找洋人的设计公司,但预算您就说只有5万银圆,这样他们的抽成就少了。”

张百熙竖起大拇指:“疏才还懂得讨价还价,就按你说的办。”

北大红楼在民国的地位不用多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在这策划的。

张百熙嘱咐朱启钤尽快办理设计一事,然后说:“疏才,资金的事一定不要忘了。”

李谕笑道:“我哪敢骗校长。”

张百熙说:“你放心,我不会白要你的钱,以后学生宿舍租出去后收上来的钱,都会还给你。”

李谕摆摆手:“这倒不用,还是留给学校吧。”

晚清民国的北大财政问题一直很难解决,时常捉襟见肘。

“想不到疏才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胸怀!”张百熙真的有点感动了,现在有几个达官贵人能拿出这么多钱赞助学校,别人估计会当成傻子。

于是张百熙又给朱启钤加了一条:“今后学校里要像洋人的学校一样,挂上名人画像,必须也包括疏才的画像!”

朱启钤立马答应:“在下一定照办。”

李谕想想就头大,以后在北大红楼的那帮子人可都是大佬啊,于是婉言道:“校长,其实我觉得还是挂一些先贤比较好。”

张百熙不假思索:“这是当然,咱们的还有洋人的都放上,什么孔子、孟子、朱子的,还有伦琴、洛伦兹、居里这些拿过诺贝尔奖的。以显示我们不忘根,又放眼世界的态度。”

朱启钤拍手附和道:“好!”

“可是……”李谕说。

张百熙打断他:“你也是拿了诺贝尔奖的人,有你的画像更能激励学生,这件事我早就想好了,你不同意也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