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大佬联名

卢瑟福提醒道:“我印象中,荷兰的范德瓦斯尔教授通过计算,也得出了二氧化碳分子大小大概是4.4×10的10次方米,两个数据可以吻合。”

范德瓦尔斯就是范德华力的提出者,他后来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他是第十届诺奖获得者,但却是诺奖获得者中出生最早的。

开尔文勋爵说:“我记得他,文章刊登出来后,要寄一份过去。”

卢瑟福说:“现在分子论的证据越来越多,仿佛预示了要有更大的事情发生。”

开尔文勋爵说:“那最好快点到来!”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刊登出油膜法的论文后,不少人都欢呼雀跃。

尤其是李谕的忘年之交、铁杆支持者玻尔兹曼,他当天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给所有学生讲起了这个实验:“现在已经有无数证据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原子还会远吗!”

就连此前的反对者,奥斯特瓦尔德以及马赫,悄悄做完试验后也不得不服气,于是暂时选择了沉默。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不过他们想不到,子弹飞一会儿就变成炮弹了。

另一个很高兴的则是爱因斯坦,他第一篇重要论文分析的就是分子存在。李谕的办法显然更加易于理解且人人可以操作,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的意思。

但这也间接巩固了他发表论文的信心。

而荷兰的范德瓦尔斯在看到后,则进而对照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范德瓦尔斯不仅有知名的分子间范德华力这个成就,他获得诺奖靠的是推广了理想状态气体方程,从气态推广到了液态。

范德瓦尔斯的方程对工业界影响可谓极大,因为通过它可以得到任何气体的等温线,为液化提供了非常强力的理论支持。

范德瓦尔斯立刻来到来顿大学找到洛伦兹。

“教授,您有看到李谕的新论文吗。”范德瓦尔斯问道。

洛伦兹说:“抱歉,我这段时间研究工作较多,最近的期刊都没有来得及看。”

“没关系,我正好给您讲一下。”范德瓦尔斯说。

讲了个大概,洛伦兹听出端倪:“好有趣的想法,试验听起来并不困难,竟然可以这样论证分子的存在以及分子的大小。”

类似的实验后世有个更出名的。

就是石墨烯。

金刚石里的碳原子组成了三维结构,所以比较坚硬。而石墨就是一层一层的原子,层与层之间靠的是范德华力连接,所以很软。

石墨烯就是只有一层原子结构的石墨。

这东西好处很多,是后世材料学的重要潜力门类。

石墨烯最初是怎么制得的非常有意思:竟然是用胶布反复粘石墨!一层一层粘,越粘越薄,最后拿到电子显微镜下一看,只有一层碳原子!成了!

当然过程没有说得那么简单。

范德瓦尔斯说:“下次李谕来欧洲,我们能不能把他请过来一趟,有很多问题可以与他探讨。”

洛伦兹说:“我赞成你的说法,实际上我同样非常希望与他仔细聊一聊。”

范德瓦尔斯笑道:“您的名望重,一封邀请信肯定能够请来。”

洛伦兹说:“教授先生的名望也不低。”

范德瓦尔斯不再推辞:“我们联名!”

——

收到这些大老来信,李谕更加不敢怠慢,自己在京城的话,因为路途遥远还好说,如今人都在美国东海岸了,这么多邀请发过来,肯定要赴约。

电报都是近卫昭雪负责接收,不过看起来一直是非常专业的学术沟通,自己有点感觉力不从心。

全是顶尖的科学家,研究的也都是比较新的理论。而近卫昭雪虽然学习很刻苦,也比较广博,但都是相对经典物理学,和大老们一比,节奏差了好大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