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九章 密商

不过这条铁路是真的贵,沙俄真是下了老鼻子血本,日本就是看到铁路马上修好,沙俄对远东的控制将越发强,才不宣而战。

沙俄算是倒了大血霉,花了这么多钱,14亿卢布扔进去,就是想要东北权益,结果输了战争,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此多钱砸在铁路上让经济民生受到了不小影响,间接导致了此后的十月革命等一系列事件出现,类似于隋朝修建大运河,受益的是后来的王朝。

马尔科夫收到李谕电报后迅速联络了科学院,反正现在李谕是个科学界大红人,上次来的时候和门捷列夫等大老又建立了良好关系,大家一起联名给圣彼得堡冬宫写封信,沙皇自然同意。

李谕看到回信舒了口气,圣彼得堡科学院的这几位大老在沙俄还是有些影响力的,说话能管事。

只可惜李谕现在清廷说话可不太管事,只能让北洋帮点忙。

现在就可以等待驻俄公使馆发来文件,有了这东西便能畅通无阻走完西伯利亚大铁路。

等着来信的时候,李谕又被请去京师大学堂。

最近的报纸刊登了李谕去曲阜的事,大家伙发现李谕竟然能“舌战群儒”,——真就是上万嫡系儒生,还不落下风。

这可真是太让人意外了,毕竟对方是堂堂衍圣公。

恰巧最近京师大学堂又开办了进士馆。

听名字就知道是专门招进士的,进来的都是最近科考高中的进士,尤其是今年刚刚结束的癸卯科。

这是一次传统的科举考试,本来1901年就该举办,不过当时恰逢庚子国难,于是推迟到了1903年。

所以1903年不仅举办了经济特科,还有一次正儿八经的科举。

这次科举录取了300多名进士,其中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就被选入了翰林院,然后又有一部分进入京师大学堂进士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现在京师大学堂的地位,它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独立的大学,很多功能和国子监、翰林院有那么点像,要为朝廷培养官员。

不过也是合理情况,毕竟大学堂的领导本身就是二品大员。

作为第一名毕业生,如今又在西学方面造诣颇深的李谕被管学大臣张百熙叫回去与新科学员们一起沟通一下。

李谕本来想拒绝的,毕竟都是些传统科考上来的,与自己的学习环境差距颇大。

而且封建时期中进士可不是容易事,这些人一般都自视甚高,除非他们自己想,不然旁人压根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说教育还是得从年轻人抓起,只有从小教育才能真正有效果。

不过张百熙特意说明了这些人既然想要来京师大学堂,就是有志于西学之人,不会刻意反对西学。

李谕不好驳校长面子,于是同意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