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百里

鲁迅摇了摇头:“是‘神仙’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蒋百里问:“什么难题?”阑

鲁迅摆出电报来,“他要我帮他采买一些物理实验器材。”

蒋百里说:“你们弘文学院不就一直有开设物理课程吗,这有何难?”

鲁迅说:“他提到的东西可不是随便能买到的,至少也要通过大学。他让我去东京帝国大学找一名叫做长冈半太郎的物理学教授,还说提他的名字就可以。”

蒋百里问道:“他为什么不直接给那位教授发电报?”

“好像是因为不太方便或者没有联系上吧。”鲁迅说。

蒋百里说:“就怕事情办得不好,毕竟是李谕先生有求,咱们可不能犯错。”

鲁迅说:“先把东西采买过来,寄送的时候好生包裹就是。”阑

两人来到东京帝国大学,长冈半太郎在得知他们的意图后倒是挺热情,看到李谕的电报文,也是相当惊讶:“李谕君思想竟如此超前,已经在做尖端物理实验。”

鲁迅问道:“里面提到的干涉仪啥的是什么?”

长冈半太郎说:“这是一种测量波的性质的仪器。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早有定论,再之后都是思想试验,不知道李谕君要做什么?莫非只是拿去做教学仪器?但以李谕君的水平,又不得不让人多想。”

长冈半太郎在那自言自语,鲁迅和蒋百里更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怎么接话。

两人等了半天,长冈半太郎才从脑海中走出来:“抱歉,这位李谕君的能力确实惊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物理学界最顶尖的成果,不得不让我多想想他那超前常人的思路。”

蒋百里问:“李谕先生真的这么厉害?”

实话说他也不太懂物理学。阑

长冈半太郎赞道:“他堪称物理之神。”

鲁迅看看蒋百里说:“现在连日本国顶尖大学的物理教授都称他是神了。”

蒋百里笑道:“本来就是神仙,看来刚才我说对了。”

长冈半太郎又对他们说:“我会尽快帮助李谕君安排好试验器材,这些装置虽然并不难搞,但是运输起来却有些棘手,恐怕运费会非常高。”

蒋百里说:“只要能给李谕先生办好事,花点钱无足挂齿。”

这些能留日的学生都不是什么缺钱的主,关键李谕也不会让他们花钱。

长冈半太郎说:“你们可以联络货运公司,我会在一两天内安排好实验器材。”阑

现在东京帝国大学蛮受日本重视的,给的经费很高,试验器材确实非常充裕。

两人离开东京帝国大学后,蒋百里还有点感慨:“太遗憾了,上次真该来见见李谕先生。”

鲁迅说:“那次他走得太快,并没有呆多久,你如果见到他后就会发现,总感觉他似乎一直处于很忙碌的一种状态。”

蒋百里说:“肯定是他心中一直也想着让咱们的科学事业发展起来,作为领头羊,恐怕他要一直这么忙下去了。”

鲁迅悠悠说:“累点倒是无妨,我也真想成为一名教育事业的领军人。”

蒋百里笑道:“着什么急,以后有的是我们要做的事。”

蒋百里此刻还是个拒俄运动者,不过此后他就是抗战时期对日作战非常关键的一名总体筹划者了。阑

——

国内,由于缺乏试验器材,现在李谕还是以数学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主,忙乎了好一阵子后,谢煜希又找到他尽快动身前往广州和香港,也要在那边开设学堂。

现在的外国人对国内印象最好的地区差不多就是广东、香港和上海,清末民初时这些地方的现代化进程也的确更早一点。

只不过李谕现在和香港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全香港都是租界,不如先去旁边的广州看看,反正它们离的很近。

广东早在开埠之前就一直有通商传统,所以即便没有租界,对西方的接受程度也没差太多。

不过由于开发时间太早,广州的港口如今帮派林立,没有个当地人指引,还真不太好落脚。

李谕尝试联络了下他脑海中想到广州后的第一个出现的人物:黄飞鸿。阑

想不到还真的收到了回信,黄飞鸿一听李谕要来广州,异常高兴。

他们坐着轮渡,跨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后,由珠江北上到达广州港口码头。

除了黄飞鸿和弟子梁宽,黑旗军统帅刘永福也一并来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