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名字一改留青史

李谕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说道:“这孩子以后有前途。”

华世芳也说:“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有魄力独立来省城,的确有前途。”

李谕又问:“学校真的会给孩子发银子?”

华世芳说:“那当然,只要考试能合格,就有银子。如果考上前五名,还能够留洋,费用都是学校出。”

张之洞治下的学校还真是大手笔。

虽然不是短时间见效,但只有舍得向教育上砸钱,才有前途。

李四光在西路高等小学堂也的确是个小学霸,基本都是名列前茅,每次都有奖学金。

而且他学习能力真的很强,本来小学堂的学制是四年,但仅仅不到两年,李四光就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

两人又在学校附近看了看,新学堂虽然看起来完全没法和后世的相比,但作为二十世纪初,也不能强求太多。

关键人家管吃管住还给钱,学习好了又能留学,基本上就是康庄大道。

只不过即便如此,很多富户也并不愿意让孩子来这种学校上学,毕竟既得利益者都是在科举这条路上受益。

所以早期上新式小学堂的几乎都是穷人子弟,小学堂开出的寄宿制、吃住免费、学习好还有钱的制度对他们吸引真心太大。

穷人子弟大部分又对清政府没什么好感或者归属感,所以他们以后很多才会选择革命道路。

似乎隐隐中有了那么一点因果关系。

虽然清廷开设新式小学堂的初衷是想让自己变强,但他们肯定想不到,遍地开花的新式学堂却宛如在给腐朽的清政府自己挖掘坟墓。

反正烂到根里,治不好了,乖乖自己埋土里得了。

看完小学堂,华世芳又带着李谕看了看两湖书院和工艺学堂。

似乎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是二十岁左右,学习的内容则差不多,只不过科目相应多了一些。

反正现在差不多就是这水平,情况改观起码要再花几年。

第二天,华世芳带着李谕到了汉阳钢药厂的实验室。

徐建寅的确懂化学,一看里面这些试管就像模像样,只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恍忽间李谕仿佛感觉回到了中学时期上化学课的情景。

虽然李谕知道制铝和化肥工业不是容易事,但话都说出来了,总得让张之洞看到点小成果。

实验室几个工艺学堂的学生,他们只是简单会使用试管。

制铝的原理倒是相对简单,李谕带着这几个学生做了几个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了制备电解铝的材料——氧化铝,也就是三氧化二铝。

其实很简单的实验,但这几个学生看到李谕娴熟的操作,都傻了眼。

李谕详细教给了他们几遍后,他们也熟练掌握了。

不过这仅仅是原理的一步而已,后面只能有了电后再说。

制铝多少能看到希望,至于化肥的合成氨产业,就有点麻烦。

而且实话说,现在合成氨的工艺还是德国的高级机密哪,一直到一战别的国家都不明白。

但再机密,原理李谕倒是也懂。

而且关键得有催化剂,这才是机密中的机密,李谕只依稀记得催化剂的关键东西是氧化铁,好在知道它已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至于现在吗,只能是先让这几个学生知道他们手中的硝石还有很多作用就够。

至于更深入的事情,他们还掌握不了,现在也还没有条件。

但仅仅是这样,这几个学生已经喜出望外,他们是万万想不到硝石还有那么多用途。

李谕只能是苦笑:“现在硝石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制作炸药。”

一战时几乎所有的硝石都被军工用掉,但即便如此,还是让他们懂比较好。化工终究是重工业的一大核心,就算是受迫于条件现在不能大规模搞,至少也该让他们懂。

这几个学生还不知道他们已经学到了德国化学界研究了多年的机密技术。

至于应用吗,李谕轻叹了一口气,不论如何,能多走一步就是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