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出版巨子

李谕说:“确实可以,但恐怕没有什么受众。”

张元济不以为然:“我们做出版,也不是只看能不能大卖,这种有意义的书当然更要刊印,或许某一天,真的就有人能看懂,从中受益。”

李谕想想也是,于是说:“好吧,我回头会把稿给你。另外,我还写了一本科幻方面的小说,或许出版效果会好一点点。”

其实李谕对科幻题材小说市场没有太大把握,毕竟现在国内科学基础真心薄弱。

但刊印总比不刊印要好。

张元济说:“后续的费用我们会根据刊发情况向先生支付。”

李谕问:“是按照比例吗?”

“是的,”张元济说,“按照西洋的说法,是3到10个百分点。”

李谕说:“那就按最低的吧。”

张元济讶道:“我本来还想给先生按较高的比率。”

李谕笑道:“前期的宣发费用估计会花不少钱,就算是我为教育做点贡献。”

张元济赞道:“先生真是为国为民,不过我们商务印书社绝不是普通的小作坊,如果教材发行量大起来,我们会与先生重新商谈版税。”

李谕要是再婉拒就显得不自然了,于是说:“目前就这么说定,总之先把教材做起来最重要。”

商务印书社后来几乎垄断了晚清的小学教材市场,市场占有率起码八成,发行量是用亿为单位的。

单单那本小学国文教材发行量就超过一亿。

简直可怕。

而且商务印书社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印刷、装订质量都是上乘,可以说是行业标杆。

即便是发行价格只有几十文,上亿册按照最低3%算的话稿酬也是大几万两银子。

当然喽,到了二十一世纪后,教科书已经是管控性质,不再按照这种版税分成。

只是晚清阶段,朝廷完全就是摆设,商务印书社作为一个民间企业,如果不搞教材,朝廷恐怕再花几年也憋不出来。

商务印书社这第一桶金打的基础太好了,到了大清灭亡的前夕,已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元的大企业之一。

虽然张元济戊戌变法期间被慈禧下令“革职、永不叙用”,政治生命戛然而止,但他还是想真正做点事的。

当初也是李鸿章出面保了一下他,然后安排手下的盛宣怀邀请张元济到了上海南洋公学。

他其实能够做南洋公学的校长,但终究决心下海进入出版这个晚清的“贱业”,确实需要不少勇气。

李谕想起来张元济也是个爱藏书的人,于是又问道:“我会动身前往湖州,受人之托,对皕宋楼略施援手,先生有没有兴趣?”

“皕宋楼?”张元济讶道,“没想到你竟然也知道它。”

李谕说:“也是听别人提起,如今有困难,似乎已经被日本人盯上。”

张元济叹了口气,“我曾经两次想登皕宋楼,都被陆家拒绝,没想到现在日本人却来了。”

李谕疑惑道:“陆家为何拒绝先生登楼?”

张元济说:“其实我曾经与陆家上代家主陆心源先生私交甚笃,只是陆心源已经过世近十年,如今再次想去探访,陆家以为我是想买书,心中存了芥蒂。”

李谕说:“日本人如今意图岂不也是图谋陆家藏书?”

张元济无奈道:“或许是他们懂得掩饰,懂得人心吧。”

李谕都想爆粗口了,努力忍住说:“日本人哪有好心!”

张元济说:“日本人当然没有好心,但他们钱包却鼓得很。陆家开出的价款不低,不是寻常人可以承受。”

李谕道:“所以我想我们可以联合起来。”

张元济说:“就怕陆家不愿零散出售,只想一并卖出。”

这还真是难办了。

其实历史上,1907年陆家的陆树藩卖出皕宋楼藏书前,张元济的确出过价。

陆树藩最初索价为50万两,后来减到25万元,最后又减少到10万元,但依然没人有能力接盘。

张元济当时只能拿出来5万元,于是暂从缓议,而且出于爱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托人劝告陆树藩,切勿售与日本人,待商务印书馆凑足十万元。

只不过没想到陆树藩等不及,竟然以12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三菱集团的岩崎家族。

李谕心中知道这批书价值何其高,买到这批书的静嘉堂文库一跃成为了日本汉学重镇。

“多少尝试一下吧。”李谕说。

张元济道:“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那我无论如何也该再去一趟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