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武汉来信

要是让李谕看吴汝纶、章太炎等人的国学专着,还真是头大。但看过辜鸿铭论着的就能发现,确实特别好懂,对于李谕来说刚刚好。

当然喽,说白了就是李谕的国学经学水平真是太拉了!

的确不堪入目!

想想也是,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不允许挂科的。

李谕这几天还真开始好好看起了辜鸿铭的文章,他看得很快,就当稍稍提一提自己羸弱的国学水平。

没多久,李谕又收到了从武汉发来的一封信,一看信件规格就知道不同凡响,落款的章赫然是湖广总督。

我的天,张之洞!

看过信后,张之洞的意思倒是很简单:“近闻京师之李谕博文广知,惊动西洋,于科学之道震烁中外,望先生来我武汉,参详所建西洋工矿业之事。”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的任上干了很多年,李谕当然知道所提到的工矿业就是汉阳铁厂和大冶矿厂。

而且汉阳铁厂名气很大,李谕曾经也了解过,绝对算是如今不得了的大工程。

汉阳铁厂十几年前就开始兴建,兴建的过程吃了不少亏。

虽然现在人都知道不能让不懂的人指挥懂的人,但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之时,根本没有懂的人,国内也压根没有兴建炼铁厂的先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吃点亏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后世当然都知道,矿石的成分区别很大。当时英国方面的人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张之洞采办炼钢厂机炉时,英国人就提到:“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但这种细节问题给领导说完全没有意义。

张之洞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煤炭没有?什么矿石没有?让英国那边用什么就采购来什么!

结果竟然是机炉设在汉阳,但是铁用的大冶铁矿,而煤却用的马鞍山煤。

或许这种事放在现代没什么,毕竟物流发达,但是二十世纪初哪有如此强大的运输能力,铁路都没几条,更何况公路。

再加上开始试生产后发现马鞍山的煤炭不合适,又从德国进口了焦炭数千吨。

反正从1890年开始,花了五六年,竟然还没有炼出钢,银子却花去了560多万两。

即便后来改用江西萍乡的煤,产出的钢铁还是太脆,动不动就裂,完全不能用。

总之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钱,张之洞才知道机炉采购的型号不对,不能去除钢铁中的磷,因此导致了钢铁脆性太高。

然后又向日本借款300万,把之前的酸性机炉改成了碱性配置,才成功炼出合格的钢。

只能说这就是学费啊!谁叫自己不懂哪,都是无法避免的弯路。

但肯定不能说张之洞落后,因为横向比较的话,汉阳铁厂是亚洲首创的大型炼钢厂,即便日本,钢厂的建设也要晚了几年。

张之洞通过这些事,彻底明白了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必然需要懂,更要用懂的人。

可惜懂的人真心少,于是又兴建教育,为此衍生出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院。

实际上张之洞其间还曾当过短暂的两江总督,任上开创了三江师范学院。这个学校相当不得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九所高校都将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视为校史源头。

简直难以置信!

现在好不容易国内出来一个懂科学的人,张之洞当然想找过来认识认识,而且李谕懂的还是上游的数理科学,更加难得。

这之前张之洞已经招募过不少懂西学科学的人,但李谕的确是显得太耀眼。

看到张之洞的邀请,李谕当然不会拒绝,现在整个晚清核心官员里,能撑起来的人不多,而又能进入权力中枢的也就张之洞与袁世凯两人。

其他的皇室宗族大臣根本无足挂齿,基本就是高级别混子。

李谕立刻回信:“得悉制台大人邀请,不胜荣幸,吾将不日动身前往武汉。”

这一趟其实也不仅仅去武汉,李谕准备先走海路经过上海,然后去趟湖州看看陆家的皕宋楼之事,再顺江而上到达武汉。

这么走也是没有办法,现在京汉铁路与京沪铁路都没有完全通车,只能走一部分,遇到黄河与长江天堑丝毫没有办法。

李谕甚至提前点了点银票,这一趟去湖州可能要花不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