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新论文

李谕看着这篇并不长的论文非常满意,准备马上把它寄出去。

李谕走出门,正好赵谦兴高采烈拉着凤铃回来,凤铃手里拿着一些刚刚买的便宜胭脂水粉和梳子、镜子等物品。

凤铃说:“还别说,刚开的这家市场东西真全。”

赵谦挠着头说:“对不住了,凤铃,只能给你买这些便宜货,比不上你之前的。”

凤铃之前在烟花之地,涂脂抹粉用的可都是上等品。

凤铃道:“你可别这么说!”

李谕走过来说:“以后你们采买生活物品和衣服鞋帽,就买好的,买完找我报销。”

凤铃道:“先生,那哪行!衣服就罢了,这些胭脂水粉对一个女仆可不是必需品。”

李谕笑道:“就像你之前说的,不能丢了我们李府的脸面,你们以后都要穿戴好点。”

凤铃和赵谦感激道:“谢先生!”

李谕对赵谦道:“走,我们出门,去大清邮局寄信。”

“好来!”赵谦抽出毛巾擦了擦车座,“先生请上车,让我京城‘一熘烟儿’带您穿街走巷!”

赵谦速度很快快,寄完信往回走时,还不忘给李谕继续说新鲜事:“先生,您知不知道,金鱼胡同刚开了家东安市场,可热闹了,我和凤铃就是去那买的胭脂水粉,里面要啥有啥。”

东安市场是北京建立最早的一座综合商场,位置就在今天王府井旁边,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健在。

李谕来了兴趣:“走,去看看!”

路过金鱼胡同和东安门大街时,路旁熟悉的小摊小贩都不见了,就连李谕常去吃面的丁德山小摊也不在。

“路两边还真是干净。”李谕道。

赵谦道:“对啊,先生,听说是因为耽误了当官的上朝进入宫门,住在金鱼胡同的那桐尚书上奏把商贩都赶到了东安市场里。”

东安门是住在北京东城的官员们上朝的必经路,沿街越来越多的商贩挡住了道路,车马有时都过不去,每天就和赶集似的。

“集中起来形成个商场倒不是坏事。”李谕说。

赵谦说:“刚开始很多商贩还不愿意来,有些跑去了庙会,不过市场里却越来越兴旺,商贩们也都自然而然过来了。”

现在的京城也的确需要个大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时,前门外大栅栏被火烧成一片瓦砾,里面曾经的商贩这两年四处飘荡,如今有了落脚点,也迅速转到了东安市场。

李谕往里面走去,刚刚成立的东安市场很简陋,摆地摊的、搭布棚的、推小车的都有。

不过聚合在一起倒是好挑选,毕竟卖什么的都有,小吃、杂货、蔬菜、瓜果、衣服鞋帽等等一应俱全,大部分都是占地很小的摊位。

李谕在市场里找到了丁德山,走上前道:“最近生意如何?”

“吆!客官,好久不见!”丁德山道,“您看得出来,市场里生意倒是不错。老熟客也都知道我,顺着都来了,现在挺多别处来的摊主也吃我煮的面。客官是要来一碗面吗?”

“给我做四碗面,带走。”李谕道。

“好来,客官你稍等!”

李谕看到丁德山的钱箱下压着一张绿色的票,问道:“这是什么?”

丁德山边下面边说:“交了地皮钱,市场给的票,要是没它,就会被驻场巡捕赶出去。”

李谕指着四周问:“所有的摊位都有票?”

丁德山说:“都有,不过不一样,客官你看我这个绿色票,是专门发给占地一丈的摊位,每天要70文钱。如果是摊位只有五尺见方的,那就是粉色票,每天40文。听说还有更大的一丈五尺以上的摊位,就要110文,发给绿色票和粉色票各一张。”

李谕说:“没想到管理还挺严格。”

“可不是嘛!”丁德山继续说道,“每天收市的时候票子都会收上去,第二天来了还要再重新买票。”

李谕道:“那他们还真是省票了,就这么些票,每天来回发便是。”

丁德山装好四个盒子:“客官,您的面。”

赵谦接了过来,对他说:“晚点我就会把盒子捎回来。”

李谕身后有人见状也冲他们喊道:“牛肉面就着爆肚才是绝配,客官再来份爆肚吧!”

丁德山对李谕道:“客官,他是东安市场的‘爆肚王’王福奎,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味道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