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9 章

无论如何,朱翊钧有些庆幸,徐阶走了。若是像严嵩那样,在首辅的位置上再呆个二十年,大明大抵会倒退一百年。

朱翊钧受冯保和张居正的思想影响,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在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时候,总有人想着恢复旧制就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前看,寻求新的解决方式。

很快,潘季

驯回来了。官复原职之后,接连向朝廷呈上议筑长堤疏和正漕复通疏两道奏疏。

在议筑长堤疏他提道aaadquo欲图久远之计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必须筑近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

看到这句,朱翊钧就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强烈预感,其实不止高拱,在朱衡与这个潘季驯之间,他的张先生应该也是更加偏向后者。

在潘季驯回来之前,朝廷对于治理黄河的主流意见是“留决口使两河并行”。

朱翊钧只见过流经紫禁城内外的筒子河,没见过黄河是什么样子,更没见过你黄河决堤,自然也不理解留决口使两河并行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还得由张居正来向他解释。

要弄清楚治河之道,首先就要明白,黄河为什么成为几千年来,华夏民族最大的忧患。

黄河之水天上来,自西向东奔流不息,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卷走大量泥沙,流经中下游地区,河道开阔,地势平缓,泥沙大量淤积,水位不断升高,河床高出两岸地面。为了防止水害,人们在两岸筑起河堤,经年累月,不断增高,这条浑浊的大河就变成了一条悬河。

中下游地区正是中原腹地,有着大量农田、城镇和村庄,人口密集。一旦发生水患,冲破河堤,涌入村庄,淹没田地,摧毁城镇,百姓死伤无数。而紧随洪灾而来的,还有疫病和饥荒。

治理黄河就成为了历朝历代,诸位君主的必修课。

而明朝以来,黄河再次发生重要改道,夺淮入海,下游更是洪灾不断。为了不影响漕运,朝廷治理水患都以疏浚运河为主,治标不治本,导致黄淮和淮海流域更是水患频发。

而朱衡和朝中有过治水经验的大臣主张的办法是“留决口使两河并行”,简而言之,就是分流,开凿减河,分泄黄河水量,以减轻负担,保护沿途以下不再决堤。

从明治朝至今,都是治理黄河水患的主要方法。

这次不用张居正深入解释,朱翊钧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黄河总是在中下游形成水患的根本原因是泥沙淤积,水位不断升高。通过减河分流,只分走了水量,而没有分走泥沙,来年到了汛期,一场暴雨下来,该涨的水一样要涨,该决的堤也一样要决。

在潘季驯上的第二道奏疏正漕复通疏中,他坚决反对“留决口使两河并行”,而提出一项新的治理黄河的方略“束水攻沙”。

朱翊钧不需要别人替他答疑解惑,他看完潘季驯的奏疏就明白了“束水攻沙”的作用和原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

潘季驯通过长期监测黄河的水量、水位,得出结论,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若非水势极其迅猛,必然会导致河道淤滞。

因此“留决口使两河并行”是决计行不通的,分流势必导致水势减缓,水势减缓则泥沙淤积,河道就会越来越高,决堤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非但不能分流,还要修筑堤坝,缩窄河道,让黄河水势更加迅猛,带走泥沙,加深河道,水便不会溢于两旁,则进一步带走河堤泥沙,减缓下游河堤的压力。

为了让“束水攻沙”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在奏疏中,潘季驯还着重强调了堤防的作用防敌最重要的是边防,防河最重要的则是堤防。筑造坚不可摧的边防,敌人才无法攻入,同样的道理,筑好坚固的河堤,洪水才不会外溢。

“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费,逐一锥探土堤。”

光这一句,朱翊钧就听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倾泻而出的声音,比洪水都迅猛。

但想要长治久安,这钱必须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