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朱翊钧说“知道了。”

“嗯”

“就批知道了,或者写如拟。”

“好”隆庆笑道,“听你的,你来写。”

“我不写,”拒绝皇帝那叫抗旨,一般人没这个胆量,但朱翊钧敢,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他爹也不是他拒绝的第一个皇帝,“父皇自己写。”

隆庆有些意外,看向儿子,朱翊钧却低着头,不与他对视。他也没说什么,拿起朱笔,批了个“知道了”。

朱翊钧又拿了一本奏折“这个是奏本,由官员呈上,不用印,有的是密疏”

说到这里,朱翊钧的声音停了下来。

隆庆见他面色有异,拿过奏折一看,这封奏疏竟然是在指责自己。

这是一个叫郑屡淳的人呈上来的,隆庆甚至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官。还得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提醒他“回皇上,此人乃是尚宝司丞。”

尚宝司,就是掌宝玺、符牌、印章的。尚宝司丞也就管管公文,正六品官。

郑履淳指责嘉靖,早朝的时候,任由大臣互相职责谩骂,而不发一语,长此以往,皇上怎么可能治理得好国家

隆庆都气笑了,一个管公章的,又不是言官,闲来无事也敢写封奏疏来把他骂一顿,太欺负人了

都是让那个海瑞闹的,这一个个的,不好好干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想着靠骂皇帝来出名。

他说得不对要被大臣挑毛病,不说话,也不行,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

他把折子往御案上一扔,吓得殿内的太监宫女又齐刷刷跪了下来。

朱翊钧去拉他的手,轻声喊道“爹爹。”

隆庆问他“若是你皇爷爷,他会怎么做”

朱翊钧说道“皇爷爷会打他屁股,然后把他关进诏狱。”

隆庆也想把这个郑履淳抓起来,狠狠地赏他一顿廷杖。但他毕竟不是他爹,最后还是算了。郑履淳的奏疏留中不发。

隆庆登基之后,大赦天下。经过朱翊钧的努力,胡宗宪的名字也在这次大赦名单之中。

既然胡宗宪都被放了出来,那么徐渭自

然也就没事了。

想看天予昭晖的大明皇孙的团宠日常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这段时间,他在李良钦府上住得倒是自由自在,冯保跟着朱翊钧去见过他两次,一点瞧不出发疯的迹象。

想来也是,既然朱翊钧能保住胡宗宪,那就一定能护得徐渭安然无恙。想必徐渭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能如此泰然自若。

他们俩要一起返回东南,临行前,朱翊钧又出宫与他们见了一面。

面对救命恩人,胡宗宪先跪下来给他磕了个头。朱翊钧小小一只,站在他面前,竟然抬起手,轻轻碰了碰他的头顶。笑着问他“当年,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摸徐海的头。”

“”

这话可把周围几个人都惊住了,那时候,胡宗宪可是下定决心要杀徐海。

朱翊钧却是伸手将他扶起来“嘿嘿,这是我从你们的抗倭故事里听来的。”

“”

他又往胡宗宪手里塞了个东西,后者展开来一看,是一张纸,莫名的熟悉感涌上心头,展开一看,果然是他被关押在诏狱,最绝望时写下的那一句绝命诗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如今再见这一行字,胡宗宪心中百感交集。那时候,他向世宗呈上辩诬疏却迟迟得不到回应,羞愤交加之际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冤情。

现在想来,他在诏狱关押了大半年,既然没有被斩首,那就是皇帝不想杀他,何必急于一时,等一等说不定就有转机。

朱翊钧又说道“陆凤仪弹劾你的十大罪行我都看过,也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这话乍听之下没毛病,仔细一想,又把胡宗宪吓得直冒冷汗他没说胡宗宪是被冤枉的,只说自己不知真假。

朱翊钧又冲他笑“我想你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回去之后,能改的就改了吧,要是哪天我父皇再让你领兵呢。”

“谢殿下,臣定当谨记。”

说完了胡宗宪的事情,朱翊钧又看向徐渭“徐先生也要回浙江吗”

徐渭笑道“当然要回,老母亲和妻儿还在家中等我。”

他说的老母亲是他的生母,在他成年之后,就将母亲接回家,这件事当时在绍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朱翊钧又问道“那明年春天我还能见到你吗”

明年春天就是三年一次的进士科考试,在进士考试的前一年,全国各地会举行乡试,也就是秋闱。

朱翊钧记得,之前徐渭说过,这次秋闱他想再试试。

徐渭自然也听懂了他的意思,豪放一笑,说道“我带来的书,到了明年春天,不知殿下能看多少”

朱翊钧说“看个十本八本,肯定能看完。”

徐渭说“那到时候,我可要考一考殿下。”

“没问题。”朱翊钧笑道,“到那时候,你就会得到一个特别厉害的学生。”

“哈哈哈哈哈哈”徐渭大笑,“我何时说过要收徒弟”

朱翊钧说“抗旨不遵可是要下诏狱的哦,让胡总督给你介绍一下里面的刑法吧。”

“”

徐渭赶紧向他一揖“殿下放心,这次我一定能考中。”

因为举人才能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所以,若明年徐渭来京师赶考,那就说明他考过了举人。

而隆庆当时对朱翊钧说的就是,只要徐渭能考中举人,就让他给朱翊钧讲兵法策略。

朱翊钧时常在休息的时候陪着隆庆批阅奏章,但每次隆庆让他批红的时候,他都拒绝。

为什么儿子愿意帮皇爷爷批奏章,却不愿意帮父皇难道因为他一直在皇爷爷身边长大,所以更亲近一些。

可这些日子,父子俩睡在同一张床上,小家伙常常枕着老父亲的手臂入眠,跟他也很亲。

直到不久之后,隆庆才从黄锦那里解开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