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街道办来人

“太爷,您放心,绝不给咱杨家庄落下面子”

“嗯”

雨水变得狂暴,打在地上溅起一层尘土。

“下吧,下吧”

“喝饱了水,可劲的长,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啊”

爷俩看着屋外的雨水,陷入沉思。

时间追随雨水的脚步,慢慢来到九月,田间的玉米已经进入成熟期,放牛的娃儿也走进教室,坐在桌前,朗读者新时代的美好。

冉秋叶已经回到学校,杨小涛这段时间都是一个人出入。

再次回到简单的生活。

起床,锻炼身体,吃饭上班,下班,吃饭,读书,睡觉。

偶尔早上练习一下突刺,热热身,活动身体。

要么就是回家摆开笔墨,挥斥方遒练习书法。

生活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一点一点的过着。

活着。

骑车离开四合院,来到工厂,杨小涛开始一天的工作。

距离婚期越来越近,杨小涛想着把最后的一响补齐,当然还缺一块手表,方便冉秋叶看时间。

收音机票不大好弄,只能寄希望于杨厂长的木头盒子了,到时候看看。

实在不行,以后有了再买

至于手表,杨小涛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手表这东西不像自行车票那样还需要证明登记,现在不少人手上都带着手表,只要能搞到手表票,基本没问题。

不过,再将目标放在轧钢机

上有些大材小用,时间还有,再看看。

实在不行,就去鸽子市瞅瞅。

困难时期过去,鸽子市又开始营业。

杨小涛又想到先前有过交易的沈林,也不知道这家伙最近怎么样,有时间去找找。

就在杨小涛上班的时候,农科院里的高玉峰看着手头上的资料,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松了一口气。

就在今天,粮站下面的数据终于核对完,经过一番计算,得出的结论跟他预估的一样。

正是有了这种新型的玉米,这几个村子才能上交足够的公余粮。

而且他还听说,杨家庄里办起来了小学,这要不是吃饱了,谁会有精力做这事

放下资料,高玉峰拿起电话。

拨通后,对面传来苍老的声音。

两人简单说了几分钟,高玉峰便扣上电话,起身出门。

半小时后,高玉峰从学报大厅里离开。

而原本还有其他任务的自然科学期刊,直接将排好的版本打乱,整个版面都被一篇叫杂交玉米的论文占据。

当然,伴随着论文的发出,还有一份三十块钱的稿费。

这已经是高玉峰能够挣取的最高规格稿费,合算成字数,一千字也有近六块钱了,在这个人均五块钱的年代,算是不少了。

都比贾东旭挣得多了。

杨小涛并不清楚稿费正在飞来,此时的他正在车间紧急加工工件。

任务重,工作急,就是此刻轧钢厂的形势。

或者说,整个四九城,整个华夏大地上都在这股风潮中紧锣密鼓,鼓足干劲。

不同于轧钢厂紧张的氛围,四合院里一篇祥和,旺财跟着冉秋叶去了杨家庄,整个院子里没了镇守,又成了贾张氏和棒梗觊觎的存在。

若不是陈大爷大妈在家里看着,估计棒梗早就冲进去,将那红橙橙的西红柿摘回家了

“老不死的,一把年纪了跟个孩子过不去。”

贾张氏坐在门口骂着,看着棒梗几次想要进去都没找到机会,心里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