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轻狂

负师恩 忘还生 3597 字 3个月前

但那也是从前的她才会说的。

想到今日的事,宋观穹眼眸黯淡了些。

如今,师父只怕也对自己避之不及了。

见他不应话,杨氏道“怎么现在知道怕了”

面对如此暴怒的亲娘,宋观穹始终平和以对,“您就是不认,儿子也是您亲生的,长得像,性子也像。”

“你什么意思”

杨氏问,他反倒缄默下来。

宋观穹不想承认,自己和杨氏有些相似的性情。

杨氏嫁入国公府时,宋承南连通房都没有,两人恩爱了一年,直到杨氏身怀有孕,宋承南就给自己选起了妾室,杨氏明里暗里表达不愿,甚至怀着身孕跪在雪里,宋承南都未改心意。

夫妻大闹一场,情分转淡。

府里一个个姨娘进门,逐渐冷了她的情,扭曲了心性,转而极力握住手里的权力,守住正室的位置,对他的教养严苛到失了分寸。

甚至,杨氏是恨他的,若不是怀了他,定国公怎么会分心去纳妾呢。

宋观穹也一样,他将心中深切的不安全感,转变为过分的操纵欲,而且不知如何平息这份丑陋的心思。

杨氏以为他是知错了,继续喋喋不休“这次又是为了你那个师父我告诉你,趁早和那个不正经的师父断了来往,不然你还要犯错”

宋观穹眼底终于浮现出了不悦,“她是我师父,与你没有半点关系,在徐府说的话儿子同样放在这里,任何人都不可辱她,你也一样。”

怎么还是不清醒,杨氏都怀疑那个女人给她儿子下蛊了,

“你是得了失心疯吗要吃里扒外,捧着她对你又什么好处,能继承那座荒山

回京这两年,你哪一件事不是做得尽善尽美,怎么你师父一来,你整个人就变了,就变得一点都不像你了”

“哦儿子原先是什么样的”

“你文武出众,处事妥帖,最重要的是你听话,从不忤逆亲娘

嗤dashdash

本作者忘还生提醒您负师恩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杨氏莫名其妙,“你笑什么”

宋观穹笑意未散,俊美的面容益发熠熠生辉,不可逼视,“儿子在高兴,没想到自己在母亲心中竟是个乖孩子。”

他将“乖孩子”三个字咬得极轻。

似碧蛇经过,留下一点湿漉的痕迹。

杨氏跟看疯子一样,“你是不是觉得有了你师父撑腰,就能跟我对着干了她当初就是在府里,我也一样打掉你半条命,今天也一样”

她不该跟他废话这么多,甚至不该过来,直接让他跪在养荣堂外就是。

宋观穹修长冷白的手指轻轻敲在朱殷桌面,“儿子笑是因为,听话了这么多年,尚不知奖赏是什么”

杨氏听不明白,“你要什么奖赏你今日在外面给国公府丢了这么大的人,还想要奖赏”

可他笑得实在让人心慌,杨氏甚至盘算起要不要请个道士来给他驱邪。

“在山上的时候,剑招学得不

错,师父每回都会奖赏儿子,那母亲你呢,这十九年来的奖赏是什么”

“你几岁了还想这些小儿的把戏,你现在还在世子位上,不是我多年督促的结果”

“那儿子就不要这世子之位了,等会儿修书一封,请父亲废了我的位置。”

“你敢”

杨氏彻底被触怒,抬手挥下。

手停在半空,被宋观穹牢牢抵住,再进不得分毫。

他微微偏头,杨氏看尽了他眼底再不掩饰的桀骜不驯,

“母亲要是没什么别的事,就这么定了,请回吧。”

宋观穹一派送客的架势。

杨氏使劲拔出自己的手,正要说话,又被他抢断“要是舍不得,还赶得及再生养一个,不然让儿子占着位置,将来国公府是难有安生的。”

这混不吝的话险些让杨氏气疯。

他怎么敢这么编排自己的亲娘

此孽子当真该诛

“你到底中了什么邪”

杨氏将整个桌子推倒,乒铃乓啷的瓷碟跌落,菜和瓷片全倒在了地毯上,狼藉一片,

这还不算,入目一切能摔的都被她摔了,整个屋子响声不断,外间人人低头,大气儿都不敢出。

宋观穹冷眼看她暴怒,将原本清雅的厅堂毁去。

等她累了,他才开口“来人,请大夫人回养荣堂去。”

“谁敢”

然而和她预料的不同,那些本该跪着的奴婢竟然走了过来,抓住她的手臂。

“你们做什么造反了来人,东福,把她们拖下去打死”杨氏叫破了音。

东福守在门口,跟聋了一样,没有挪步。

宋观穹道“大夫人精神不济,须闭门静养,这几日不必出门了。”

“宋观穹你这个逆子你不孝我要去参你”

杨氏尖叫起来。

“夫人,回去休

息吧。”连侍奉她多年的老嬷嬷也开口。

杨氏身子一僵,愣愣看她“你们都反了吗”

这府内外,谁不听她的,哪件事不在她掌握之中,怎么一夜之间,连她身边的人,都听宋观穹的了呢

老嬷嬷不敢说话,要她怎么说,说“这府里做主的从来不是你”

那还不如装傻。

“我要回杨家你们松手,我自己走”

杨氏挣扎着,另想计谋。

说破了天她也是他亲娘,忤逆不孝的罪名,够他永世抬不起头来。

老嬷嬷怕她再闹,世子会连她们一起发落了,走过去给杨氏嗅了一点香,“夫人先睡一觉吧,回娘家的事来日再说。”

刚刚还激动不已的杨氏嗅到一阵柔香,身子慢慢软了下去。

屋子里总算是安静了。

“世子爷,大夫人她这些年确实做错了,但还是请您看在她生下您的份上,多予她些宽宥吧。”

老嬷嬷一路跟来看得清楚,杨氏对世子逼迫太过,把一身荣辱都系在一个孩子身上,什么都要他做的最好,动辄体罚,从无关爱,这样养出来的孩子真的孝敬她吗

可她这个老奴不敢劝,眼见小世子一日比一日寡言,还是国公爷从边关回来,将小世子送走,这才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