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5:人与人的烦恼亦有参差

虽说眼下已是一种能让活动室变作心理诊疗室般的凝滞氛围,但心理医生的工作却并不是那么好开工。

是的,奥默其实倒也不怎么排斥心理医生的工作。

就像他曾在uastagra上以uastar的身份活跃时,他最多的发言都用在了1v1的烦恼对线上。

当然,那时候的奥默,动机也是不一样的。

对同值青春期的奥默林顿而言,这些同龄,甚至大龄人的烦恼倾诉便是别开生面,极具研究价值。

既是观察素材,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经验填充。

那个时候,他连开导别人的话语,都可能是从其他患者那儿的闲聊中挪来的,突出一个移花接木。

也正因此,倾听过程本身也等于是在填充弹药。

每一句头头是道宛若亲历般的话语,都实为以第三方视角对另一组人经历的拆解感悟,填充着他的知识量。

只是大部分人来说,消化旁人的感悟并不容易。

世上更多的人只是看过便罢了,唯有真正亲历时才会想起昔日的积累甚至可能当时都没想起,只是事后复盘时才想起有过这么一茬。

奥默也没有免俗,但他胜在一个积累得够多。

只要倾听过多的倾诉,你就很难听之即过,用更好理解的方式而言就是同一个话题被不止一个人地频繁提起,俨然一副能刻入dna的程度时,你就很难忘记。

就像小学时背诵次数最多的诗句,即便是到了中年还会记得。

那诗句确实是别人写的,但也成为你难以忘怀的一部分。

而这,就是uastar能被称作aibot的含金量。

奥默当年的行为模式确实与ai几近相同,作为uastar活跃时的发言记录就像是一个ai在积累原始数据根据里面塞的素材来一步步培养学习,得出愈发成熟,愈发完善的回应方式。

但而今的奥默林顿并未成为完全的ai,他甚至因为愈发人性而显出些往日没有的缺陷。

这里提到的所谓缺陷,便是一份不效率。

不应去做的事,不应去说的话,不应去见的人若要让两年前的他看待今年的作为,少年奥默定然能指出青年奥默的诸多纰漏,会觉得那些行为、决断都须改进,更会觉得如今的他太过冒险、不够理性。

只能说,人都是会变的。

但这份变化的核心,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动力。

哪怕是昔日的小奥默,也无可否认自己的观察渠道那么多,没必要非要在uastagra那么上心,更无法否认自己能培养的爱好那么多,特摄玩具和塑料模型的性价比根本没什么好谈。